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武隆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8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隆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规划
(2022—2028年)
第一章 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一)传统产业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全区以砂石骨料为主的矿山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砂石骨料开采、水泥及其制品制造等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特别是无机非金属采矿业已具备较大的规模,为建设无机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截止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9家,总产值达到1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采矿企业4家,产值1.9亿元;水泥生产企业1家,总产量30余万吨,产值1.28亿元;预拌混凝土企业3家,总产值4.1亿元;建筑陶瓷企业1家,总产值0.9亿元;建材装备制造企业1家,总产值1.85亿。建材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有山拔尔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林岩石材有限公司、玉达建材有限公司、宏馗建材有限公司、新金联建材有限公司、恒泰石材加工有限公司、盛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
(二)清洁能源独具优势。武隆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最低海拔160米,最高海拔2033米,全区森林覆盖率65%,空气质优常年保持350天以上,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市唯一同时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双创”区县。武隆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有192条大小河流,水能蕴藏量240万千瓦,已建成水电项目145处,总装机容量实现139.189万千瓦;风能蕴藏量约70万千瓦,已建成风电项目3处,总装机容量14.85万千瓦;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1.05万亿立方米,建成页岩气产能达4.5亿立方米,日产量70万立方米,是全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三)矿产资源特色突出。全区已发现矿产27(含亚矿种)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7种。主要有天然气、页岩气、煤、地热、铁、铜、铅矿、锌矿、铝土矿、硫铁矿、重晶石、萤石、石灰岩、砂岩、页岩(含钾页岩)、水泥配料用泥岩、耐火粘土、铁矾土、方解石、矿泉水等,具有支撑绿色建材发展的资源条件。
表1 武隆区主要矿产资源量表
序号 |
矿产名称 |
矿区数(个) |
资源量单位 |
资源量 |
1 |
水泥配料用砂岩 |
1 |
万吨 |
54.71 |
2 |
建筑用砂岩 |
1 |
万立方米 |
81.55 |
3 |
水泥用灰岩 |
4 |
亿吨 |
0.23 |
4 |
建筑石料用灰岩 |
2 |
万吨 |
4111.76 |
5 |
饰面用灰岩 |
2 |
万立方米 |
247.5 |
6 |
砖瓦用页岩 |
1 |
万立方米 |
175.17 |
7 |
水泥配料用泥岩 |
2 |
万吨 |
1938 |
8 |
铁矾土 |
2 |
万吨 |
1361.85 |
9 |
煤炭 |
8 |
亿吨 |
0.46 |
10 |
铁矿 |
3 |
万吨 |
700 |
11 |
铅矿(Pb)金属量 |
1 |
万吨 |
0.06 |
12 |
锌矿(Zn)金属量 |
1 |
万吨 |
0.19 |
13 |
铝土矿 |
6 |
万吨 |
1073.97 |
14 |
银矿 |
1 |
吨 |
0.13 |
15 |
硫铁矿 |
1 |
万吨 |
1521.8 |
16 |
重晶石 |
1 |
万吨 |
36.4 |
17 |
萤石 |
1 |
万吨 |
6.3 |
截至2021年,开发利用29个矿山。其中铝土矿1个,建筑石料灰岩20个,砖瓦页岩4个,砂岩1个,饰面灰岩2个,石英岩1个。全年矿业产值3.54亿元。矿山企业从业人员4071人,初步形成鸭江—和顺—白马建筑石料用灰岩建材产业带。
表2 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
矿种 |
矿山数量(个) |
产能 |
2020年度产量 |
单位 |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合计 | ||||
铝土矿 |
— |
— |
1 |
1 |
20 |
0 |
万吨 |
建筑石料用灰岩 |
3 |
4 |
11 |
18 |
821 |
610.97 |
万吨 |
石灰岩 |
— |
2 |
— |
2 |
110 |
126.69 |
万吨 |
砖瓦用页岩 |
— |
2 |
2 |
4 |
32 |
8.37 |
万吨 |
饰面用灰岩 |
— |
2 |
— |
2 |
10 |
12.5 |
万吨 |
砂岩 |
— |
1 |
1 |
20 |
65.46 |
万吨 | |
石英岩 |
— |
1 |
— |
1 |
15 |
1.3 |
万吨 |
总计 |
3 |
11 |
15 |
29 |
1028 |
825.29 |
万吨 |
(四)立体交通初步形成。武隆区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往粤港澳大湾区、海西地区等地重要通道上,是全市“一区两群”的重要节点,也是全市少数具备“铁、空、水、公”立体交通网络的区县之一。渝湘高速、涪南高速、渝怀铁路、南涪铁路多条国省道横贯全境,渝怀铁路武隆站、乌江白马货运码头及重庆仙女山机场三大交通枢纽陆续建成,城市环线、主干道、生活路、产业路、景区路渐成体系,全区外联内通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五)区域协同加速推进。“十四五”期间,随着全区“武隆南川一体化发展”、“打造东三环产业带”、“联动黔北地区协同发展”等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交通“五大基础网络、六大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特别是渝湘高铁、武两高速、渝湘高速复线、白马航电枢纽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后,武隆区与重庆主城客流行程缩短至半小时、与主城重点产业区物流行程缩短至一小时以内,乌江黄金水道大宗物流运输保障能力突显,武隆将深度融入主城一小时经济圈,成为联结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联通黔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面增强与主城都市区和周边产业发展先进区县的上下游产业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物流等产业全要素互融互通,为武隆区承接外部资源、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六)园区载体支撑有力。武隆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属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截至2022年9月底,园区累计完成基础建设投资37.3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93.5亿元,白马、长坝、平桥、鸭江四组团基本建成。完成土地整治6000亩(现可用工业用地1500余亩),建成道路16.56公里、桥梁7座、堤防14.8公里、标准化厂房6.7万平方米、生活保障性用房8.6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厂2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物流仓储中心1座。白马货运码头、黄荆坝中央商城等重点工程建成投运,园区物流运输、生活服务等保障能力不断完善。“凤来新城”建设上升为市级战略,为全区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保障。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小,占全市建材行业产值仅0.55%,产业门类少,产业与产品处于行业价值链低端水平,产业体系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产业聚集效应不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绿色建材重点产业规模化发展滞后,产业落地指向性差,集聚效益难以发挥。建材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差,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政策支持有待加强,建材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资源要素保障、政策落地、可操作性、执行刚性等方面有待加强。
(二)“双碳”政策实施,行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贯穿“双碳”目标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这是我国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全力推进碳减排工作,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压减低效产能,控制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科学合理布局产能,实现能效平衡,将成为发展建材产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同质化竞争激烈。受资源、能源、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建材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武隆传统建材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科技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经济活力的新技术、新产品,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难以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区内以水泥、砂石骨料、石材、建筑陶瓷等传统建材产品为主,与周边产业同质化严重,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对建材产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三、发展机遇
(一)国家战略强势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政策顶层设计,“十三五”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于推动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工作的指导意见》、《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方案》、《推进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二)绿色转型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建材产业仍处于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建材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加快培育消费领域动能增长,统筹推进建材产业向节能、智能、功能、高端、绿色等方向多元化发展,为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加快培育绿色建材市场,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实现绿色建材和建筑协同发展。
(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拓展建材市场。“十四五”时期,国家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系统完备、优势互补、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水利工程、生态综合治理、产业升级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带动建材产业提速发展,拉动建材市场繁荣兴旺。
(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建材产品领域。建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根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延伸延长,建材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建材产品结构呈多元化特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建材产品,特别是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已成为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国防科工、新能源等领域的重要原材料,为建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业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五)对外开放战略助推东部产业转移。党中央、国务院坚定实施扩大开放战略,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为我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我区所处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的工业基础,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境外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补齐建强建材产业链条,构建和完善区域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建材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无机非金属先进材料、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部品部件、复合材料、硅钡氟新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等建筑建材产业。
总体上看,全区建材产业发展正处于政策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产业支持政策的落地落实,为建材产业特色化、精细化高质量发展带来生机,但在推进绿色建材产业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必须立足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建材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抢抓发展机遇,坚定发展决心,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要素集聚,以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打造产业体系,以强有力的支持政策推动项目落地,走出一条具有武隆特色的绿色建筑建材发展之路。
四、市场预测
我国经济正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速也由高速增长转为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房屋建设规模将有所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将保持一定增幅。装配式建筑在城镇建筑中将逐渐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之一,钢构件、PC构件、装配式墙板、装配式装修材料等装配式建筑部品将对传统建材产业呈现明显的替代效应。战略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将加速建材工业新旧格局转换,先进材料、材料功能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产业价值凸显,传统产业生态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表3 主要建材产品目标市场及需求预测表
分类 |
产品名称 |
目标市场 |
单位 |
需求预测 | |
2025年 |
2030年 | ||||
基础建材 |
水泥 |
重庆 |
万吨 |
5800 |
5300 |
建筑及装饰玻璃 |
重庆 |
万立 方米 |
3870 |
3825 | |
商品混凝土 |
重庆 |
万立 方米 |
8950 |
8000 | |
砂石骨料 |
重庆 |
万吨 |
16100 |
13830 | |
墙体材料(不含板材) |
重庆 |
亿块标砖 |
165 |
115 | |
装配式建材 |
钢结构 |
渝东南、渝黔、渝湘结合部 |
万吨 |
135 |
180 |
PC构件 |
渝东南、渝黔、渝湘结合部 |
万立 方米 |
275 |
380 | |
装配式墙板 |
渝东南、渝黔、渝湘结合部 |
万立 方米 |
750 |
970 | |
家装建材 |
建筑陶瓷 |
重庆 |
万立 方米 |
9000 |
7200 |
功能材料 |
碳酸钙制品 |
川渝黔鄂 |
万吨 |
400 |
600 |
石英砂 |
重庆 |
万吨 |
200 |
280 | |
复合材料 |
重庆、成都 |
万吨 |
60 |
150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绿色建材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体化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部署,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以打造百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建材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促进建材行业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构建具有武隆特色和先进制造业能力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
二、发展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低端低效产能,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走绿色低碳、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转型发展。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产业与信息化、智能化相互联结,延伸产业链,推进建材部品化、原料标准化。开发推广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PC构件及混凝土制品,生产系列化、标准化的预拌砂浆、砂石骨料等基础原材料。支持装配式建材、环保建材发展,助推产业向绿色生态转型。实施差别化政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导要素优化配置,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实现融合发展,培育要素集约、布局合理的产业生态。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坚持以发展钙材料为新兴产业核心,持续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挖掘内生动能,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承接,培育特色建材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配套发展,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坚持差异发展。紧密结合武隆区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绿色建材适宜技术、市场定位和发展重点,走产业差异化发展之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绿色建材发展新格局。采取强制和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广装配式PC构件、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装修材料等产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雁阵效应,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综合发展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保障国民经济建设、满足市场高质量建材需求相适应的良性发展新格局。构建起资源、产业聚集、集约发展的新型组织结构,重点建设全市钙材料生产基地、渝东南地区装配式建筑部品材料基地,大力发展碳酸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先进材料等特色产业,全区建材工业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5.5亿元。
——产业规模显著扩张。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建材产业实现总产值50亿元、利税5.5亿元。产业细分领域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打造的砂石骨料(含水泥)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5亿元,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5亿元,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等新兴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5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
——产业集聚水平提高。绿色建材产业园基本建成,产业链条有效延伸,“一核二园多基地”的绿色建材产业总体布局基本形成。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以上,年产值超5亿元龙头企业3家以上,产业集群效应、龙头带动作用充分显现。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带动行业创新发展的企业5家以上,建成2个以上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创建1个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培育或引进综合服务型研发平台,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
——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与绿色发展方式、安全保障体系有机结合,产品能效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固废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全面推进建材产业绿色工厂创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培育2个以上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效的典型项目。
到2028年,全区绿色建材行业全面实现碳达峰,绿色制造、绿色建造体系基本建成,市场化推动绿色建筑建材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运转更加顺畅高效,装配式建筑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以全区城市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景区景点开发、工业文旅项目打造、乡村振兴为载体,持续推进绿色建造和绿色应用融合发展,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80%以上,绿色建材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0%以上。全区绿色建材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外向型”特征进一步凸显,装配式建筑部品、碳酸钙制品及钙基材料、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先进材料成为武隆建材工业重要的支撑产业。全区绿色建材产业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优布局、更加绿色、更为安全的特征更加突出,新兴产业与生产服务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价值和效益明显提升,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利税突破10亿元,全面建成全市碳酸钙材料生产基地。
表4 武隆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目标
分类 |
指标 |
单位 |
2025 |
2028 |
指标属性 |
规模 |
绿色建材产业工业产值 |
亿元 |
50 |
100 |
预期性 |
效益 |
税收 |
亿元 |
2.5 |
5 |
预期性 |
产业结构 |
水泥+制品+装配式建筑+建筑陶瓷材料 |
亿元 |
15 |
25 |
预期性 |
碳酸钙材料产业链 |
亿元 |
15 |
40 |
预期性 | |
复合材料产业链 |
亿元 |
5 |
10 |
预期性 | |
硅、钡、氟材料及先进陶瓷 产业链 |
亿元 |
10 |
18 |
预期性 | |
生产性服务业 |
亿元 |
5 |
7 |
预期性 | |
龙头培育 |
产值超10亿的企业 |
家 |
2 |
4 |
预期性 |
产值超5亿的企业 |
家 |
3 |
6 |
预期性 | |
产值超1亿的企业 |
家 |
10 |
20 |
预期性 | |
技术进步 |
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
家 |
5 |
8 |
预期性 |
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
家 |
2 |
5 |
预期性 | |
企业技术中心 |
家 |
5 |
10 |
预期性 | |
市级(非金属先进材料)技术研究中心 |
家 |
1 |
1 |
预期性 | |
市级(陶瓷)创意设计中心 |
家 |
1 |
1 |
预期性 | |
市级(新材料)推广应用平台 |
家 |
1 |
1 |
预期性 | |
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 年度主营业收入比重 |
% |
2 |
2.5 |
预期性 | |
科技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中心 |
家 |
1 |
1 |
预期性 | |
装配式建筑设计机构 |
家 |
1 |
1 |
预期性 | |
智能制造 |
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 |
个 |
1 |
2 |
预期性 |
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个 |
3 |
6 |
预期性 | |
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
个 |
2 |
6 |
预期性 | |
绿色发展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 |
—— |
—— |
高于工业平均指标 |
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下降 |
% |
—— |
—— |
高于工业平均指标 | |
尾矿资源化处置能力 |
万吨 |
5 |
10 |
预期性 | |
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企业数量 |
个 |
5 |
10 |
预期性 | |
二氧化碳捕集与纯化示范项目 |
个 |
1 |
3 |
预期性 |
第三章 发展重点
立足于全区资源条件及产业基础,着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拓展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以建设精品骨料、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材料、碳酸钙制品及无机非金属材料为核心,切实提升产业智能制造水平,打造武隆区绿色建材工业化现代体系。
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
立足于全区资源条件及传统建材产业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外引内联兼并重组,创新组织结构,成立建材集团,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绿色矿山—原料供给与水泥制造—精品砂石骨料—商品混凝土(成品砂浆)—装配式部品—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完整产品体系。
着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拓展应用市场,提升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武隆基础建材工业体系。
(一)砂石骨料产品。
1. 发展现状。2021年全市石灰石开采加工总量1.3亿吨,商品混凝土出货量9944.6万立方米。目前区内有采矿企业4家,产值1.86亿元;预拌混凝土企业3家,产值4.08亿元。
2. 发展路径。一是加强区域地质勘查,进一步摸清石灰石、重晶石、石英石、萤石、铝矾土、粘土等矿产资源,明确各类资源储量、品质等相关信息,建立区域矿山资源资料数据库,为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做准备。二是开展区内主要矿资源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各矿区矿石的化学、物理成分做进一步的化验、分析,与市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分析矿石应用性能,拓宽资源的应用领域,寻求最佳用途,发挥最大价值,创造更好效益。三是优化矿权配置,制定矿山准入政策。根据全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需要和矿产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专项方案,划定配套的碳酸钙、重晶石、石英石、萤石、铝矾土、粘土资源保护区。持续推进现有矿山整合,以一体化、集团化生产模式开展矿山开采和矿品加工,实现科学勘探、环保达标、统一规划、统一开采、统一销售。四是推进绿色矿山创建。按照《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12—2018)的要求,推进区内绿色矿山创建工作;通过控制开采总量,实行保护性开采,优化矿山开采工艺,重视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矿山生态保护水平;在矿山及加工区内积极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配套项目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国家级、市级绿色矿山的评审、验收、入库工作,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五是建设重要产业矿品资源供应链。按照全区建材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石灰石—铝土矿—特种水泥制造、石灰石—碳酸钙制品、石英砂—重晶石—萤石—无机非金属材料、石灰石—精品骨料—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材料、粘土矿—陶瓷制品等矿品资源供应链。
3. 重点产品。
重点发展砂石骨料、预拌砂浆、熟料等。全面推广利用尾矿、废石等生产机制砂石骨料,重点发展粒形、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均达到优质指标的精品砂石骨料,积极推动CO2矿化骨料、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
4. 重点项目。
砂石骨料产品重点项目 |
1. 年产1000万吨/石灰石岩矿精品机制砂骨料生产线项目 2. 年产80万吨干拌砂浆生产项目 3. 年产荒料200万立方米生产项目 4. 年利用100万吨采矿废石生产砂石骨料建设项目 |
(二)水泥制造及其制品。
1. 发展现状。2021年全市水泥熟料产量5170.8万吨,同比下降2.0%,水泥产量6233.9万吨,同比下降3.9%,其中渝东南区域616万吨,同比下降6.4%。目前区内有一条日产2000吨的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在全市范围内是产能最小的生产线,按水泥行业发展趋势,未来5至10年水泥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有效需求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国家产能结构调整加大,有被纳入后续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范畴的可能。
2. 发展路径。一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国家水泥产能置换政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日产2000吨产能指标转入,通过兼并重组,建设日产4000吨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二是鼓励支持水泥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以开发生产特种水泥产品为主,积极拓展矿业产品、水泥制品的应用领域和使用效率,实现水泥工业全产业链再制造及产品集成增值服务。三是充分发挥水泥制造企业消纳工业固废、城市污泥、尾渣的产业优势和环境净化功能,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置力度,减轻区域环境负担,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水泥产业。
3. 重点产品。
图1 水泥及制品产业路径图
重点发展普通及高标号水泥、功能型混凝土等。重点发展低钙水泥熟料、低熟料系数水泥、硫(铁)铝酸盐等特种水泥、新型固碳胶凝材料等新型低碳水泥,超高性能混凝土、低胶凝材料自密实混凝土、高抗蚀高耐久混凝土、自修复混凝土、智能功能混凝土、固碳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高耐久水泥制品和部品部件、水泥复合制品等。
4. 重点项目。
水泥制造及其制品重点项目 |
1.重组并购,建设日产4000吨特种水泥生产线 2.年产沥青混凝土10万吨、水泥混凝土10万立方米项目 3. 60万平方米真空挤出成型纤维水泥条板(ECP板)项目 |
(三)装配式建筑。
1. 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为积极推进重庆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庆市发布了《重庆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划分了重点发展、积极发展、鼓励发展的区县。到2021年全市重点区县已建成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其中:(PC)混凝土预制构件企业22家,设计年产能400余万立方米;新型墙板企业30家,设计年产能共3000万平方米;钢结构构件产品企业15家,设计年产能共350万吨,重点发展区域供需基本平衡,鼓励发展区域尚有发展空间。
2. 发展路径。一是以资源为依托、以现有制品业为基础,重点聚焦央企、国企及建筑、建材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企业并购重组,形成有资源基地保障、有资本资金实力、有产业技术支撑、有完整产品体系产出、有市场应用价值的装配式建筑材料产业链。二是以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发展钢结构、适度发展PC结构的产业方向,建立健全功能齐备、性能良好的结构件,内、外维护结构材料、连接材料、密封材料和装配式装修材料体系。三是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大型项目建设的需要,重点开发重型钢结构、地下管廊、市政构件、声屏障等装配式部品,提升产业链价值。
图2 装配式建筑材料产业路径图
3. 重点产品。重点发展主体结构部品、围护结构部品、全装修部品等。主体结构部品包括预支梁柱,叠合楼板、预制楼梯、钢制梁柱、楼承板,钢管束部品等;围护结构部品包括加气混凝土板,保温隔音内墙板等;全装修部品包括集成厨房和集成卫生间等。
4. 重点项目。
装配式建筑材料重点项目 |
1. 年产90万立方米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部品构件生产项目 2. 10万吨/年钢结构构件生产项目 3. 年产30万立方米蒸压轻质(ALC)板材加工项目 4. 年产20万立方米泡沫陶瓷墙板项目 5. 年产10万吨建筑密封胶、防腐、防火涂料项目 |
(四)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1. 发展现状。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是美化建筑空间,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建筑材料。目前主要有金属、陶瓷、玻璃、石材、木材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类别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随着装配式建造和装配式装修等领域纵深发展,未来集结构保温装修于一体、低碳环保、安全长效、性能优良的中、高档装饰装修材料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发展路径。
(1)建筑陶瓷。
综合武隆区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容量等诸多因素,通过整合资源,鼓励区内存量陶瓷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与市内外知名陶瓷企业实行品牌合作,实行总量控制,建设2000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高端建筑陶瓷生产线项目。
(2)工艺美术陶瓷
①加大政策、资本、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力度,联合景德镇陶瓷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创建重庆市“七彩陶”陶瓷创意设计中心,创新发展武隆“七彩陶”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品牌链。
②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形成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生产“七彩陶”日用陶瓷、陈设美术陶瓷的产能条件,重点开发生产旅游、日用、包装、装饰、陈设艺术类高档陶瓷制品。
③充分利用武隆区生态旅游、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优势,设立“七彩陶”陶瓷大师工作室、“七彩陶”陶瓷艺术体验中心和实训基地,普及“七彩陶”技术、艺术知识,增强艺术感官体验,开拓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高端定制业务。
(3)石材产品。
依托武隆现有石材企业及资源禀赋,差异发展特色天然石材产品、石材创意设计产品、石雕石刻及异型石材,重点发展人造石材,推动石材产品从材料向制品发展,从工程装修为主转向工程装修与家庭装修并重,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生产工艺水平,落实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发展装饰保温结构为一体的墙体维护材料。
(4)装配式装修材料。
依托武隆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进装饰装修建材延链、补链、拓链,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工装和家装市场需求,以五金卫浴、保温密封材料、竹木制品等为代表的具有节能减排、健康环保、美观时尚、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新型、绿色装饰装修材料。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和单项冠军,建设特色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形成五金卫浴、保温密封材料、竹木制品等重点装饰装修材料子行业。
3. 重点产品。
重点发展建筑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天然石材产品。石材创意设计产品,石雕石刻及异型石材,人造石材产品以及保温密封材料、竹木制品等装饰装修材料。
4. 重点项目。
装饰装修材料重点项目 |
1.年产2000万件“七彩陶”陶瓷包装材料及装饰品生产线 2.年产2000万平方米高端建筑陶瓷项目 3.年开采20万立方米荒料及400万平方米板材加工生产线 4.年产200万平方米保温装饰一体板项目 |
二、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工程
重点围绕做大做强钙材料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玻璃纤维、硅钡氟等成长型产业,前瞻布局先进陶瓷等未来产业。到2025年年底,全区新兴产业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产业结构层次明显提高,成长型产业加速发展,形成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重点。
(一)钙材料支柱产业。
依托石灰石优质矿产资源优势,引进国内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及技术装备,重点推动以碳酸钙材料为主的钙材料产业创链建链延链强链工作;重点培育“绿色矿山—矿品优化—重质碳酸钙—氧化钙(石灰)—氢氧化钙(熟石灰)—轻质碳酸钙—改性钙基功能材料”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钙材料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力争2025年实现产值15亿元、2028年实现产值45亿元。
1. 发展现状。
钙材料是我国无机非金属矿制品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我国钙矿产资源丰富,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在国内已形成河北井陉、广东恩平、浙江衢州、安徽池州、广西贺州、河南南召、四川雅安等重要产业基地,全国现有重质碳酸钙企业1000余家,轻质碳酸钙生产企业380余家。2021年全国市场对钙材料产品的总消费量为6200万吨,预测到2025年我国钙材料产品市场需求量为8000万吨,年增长率为2.2%。
2. 发展路径。
以汽车、电子通讯、城市建设、高端造纸、食品、石油化工、塑料、医药以及功能材料等领域发展为导向,重点发展工业级重质碳酸钙和轻质碳酸钙;适度发展医用食品级碳酸钙、纳米碳酸钙、碳酸钙晶须材料,大力发展下游产品,加快钙基新材料产业应用领域的拓展和产业链附加值的提升,重点发展6大产品体系。
(1)塑料母粒及型材产品:以功能性母粒和填充母粒、色母粒为重点,形成本地化塑料框、建筑材料模板、各种开关插座、编织袋等塑料型材及制品的生产基地。到2025年,实现年产塑料功能母粒及制品5万吨以上。
(2)可降解塑料制品:以农膜、塑料袋、一次性餐盒和包装材料等为产品目标,制造可降解塑料产品。到2025年,实现年产功能性塑料薄膜1000万平方米以上。
(3)石塑(钙塑)和新型塑料板、管系列产品。发展石塑(钙塑)和木塑等复合材料板材和PVC/PE/PP等管材产品,形成一体化“重钙或轻钙粉体+改性碳酸钙+板材管材”的深加工产业链系列产品体系。重点发展:石塑复合材料管、板制品。到2025年,实现年产环保复合石塑板材9万吨(1500万立方米)、PVC异性材2万吨,大口径城市建设用管路系统材料2万吨、新型多品种PVC管道10万吨、PVC双壁波纹管10万吨。
(4)涂料和胶黏剂系列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强化辐射制冷、保温隔热、防水自清洁和高抗腐蚀等功能,制造各种规格的碳酸钙功能粉体材料,形成一体化“重钙或轻钙粉体+改性粉体+无机功能性涂料(水性涂料等)和胶黏剂”的产业配套体系产品。
(5)车用和电器塑料系列产品。加快布局和发展使用碳酸钙作为改性填充的车用塑料制品,形成一体化“重钙或轻钙粉体+改性碳酸钙+电器塑料制品”和“重钙或轻钙粉体+改性碳酸钙+车用塑料制品”的深加工产业链系列产品。到2025年,实现年产车用塑料粉体材料10万吨、车用塑料制品5万吨。配套发展电器塑料制品粉体材料和配套设备粉体材料。
(6)食饲医药级碳酸钙系列产品。利用优质优品石灰石资源与食品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基地,合成无机钙类(磷酸氢钙、焦磷酸钙、磷酸三钙、偏硼酸钙等)和有机钙类(乙酸钙、丙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等产品,形成食品医药级碳酸钙及制品的深加工产业链和系列产品体系。到2025年,实现年产土壤改良剂和饲用碳酸钙10万吨。
3. 重点项目。
碳酸钙材料重点项目 |
1. 年产200万吨钙化物生产线项目 2. 年产100万吨高钙(冶金用)石灰项目 3. 年产100万吨超细重质碳酸钙项目 4. 年产50万吨超细轻质碳酸钙项目 5. 年产塑料功能母粒及制品5万吨项目 6. 年产功能性塑料薄膜1000万平方米项目 7. 年产1500万平方米石塑板材项目 8. 年产10万吨车用、电器用塑料制品项目 |
(二)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业。
1. 发展现状。
(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国家鼓励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已经在我国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轨道交通、5G基站、卫星天线等领域获得较大规模应用市场。2021年国内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品总产量达584万吨,同比增长14.51%。“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战略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市场将会爆发式增长。
(2)重庆市高性能玻璃纤维是中国和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目前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与重庆三垒玻纤有限公司两户企业合计产能已达150万吨,产值合计超100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大玻纤生产基地,重庆发展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市场需求。
(3)武隆区良好的矿产资源是大力发展高性能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础保障;武隆位于长寿与黔江两大生产基地之间,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内还没有规模化、专业化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业聚集地,武隆区率先在重庆大力发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业,将具有先发和配套优势。
2. 发展路径
(1)发挥武隆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加强与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重庆三垒玻纤有限公司合作,在武隆建设玻纤生产用石英砂、石灰石等原材料基地,以资源为纽带与复合材料上、下游产业深度合作。
(2)积极与我市风电叶片、化工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微电子产业、5G通信、天馈线产业、门窗型材、装配式建筑部品、市政构件等行业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进行产业共建与产业合作。
(3)建立与本市区县和周边地区协同机制,加强产业互通。
(4)聚集产业重点和重要领域发展需求,建立完善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与基础设施、新能源、海洋工程、管道和储罐、体育与娱乐、交通运输等八大领域重要产业配套产品体系。力争2025年武隆复合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2028年实现产值10亿元规模。
3. 重点项目。
复合材料重点项目 |
1. 年产10000吨风电叶片用高性能纤维主梁板复合材料生产线 2. 年产20000吨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生产线 3. 年产5000吨拉挤型材复合材料生产线 4. 年产30万吨SCR滤材项目 5. 年产2.5万吨竹缠绕复合管 6. 年产500万平方米玻璃钢声屏障板项目 |
(三)硅材料、钡材料、氟材料及先进陶瓷产业。
针对武隆区相关矿产资源情况,重点发展二氧化硅、硫酸钡、氟化钙材料产业链和先进陶瓷产品体系,力争2025年武隆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2028年实现产值18亿元规模。
1. 二氧化硅(石英)材料产业链。
(1)武隆区石英砂资源状况。
目前,武隆区内有一个年产15万吨、已具备开采条件石英砂矿,年产15万吨的生产规模,2020—2022年产量年均1.3万吨。
(2)发展路径。
加大区内石英矿资源的勘查力度、完善石英矿资源储量、含量、开采条件和加工价值等产业发展基础资料;立足现有生产条件和产能基础,引进资本、技术及龙头企业,强链、延链提升品质、创立品牌;积极加强与我市硅酸钙板制品、汽车玻璃、电子玻璃、光伏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先进陶瓷等产业形成上下游紧密配套;聚焦国内高纯石英、硅基先进材料发展动态和行业发展需求,加强区域间资源、资本、技术、应用市场等方面协调发展和紧密合作,提高产业链价值和行业地位。
(3)产品体系设计。
①普通石英砂—与陶瓷、普通玻璃、硅酸钙板制品、铸造、橡胶、功能砂浆等行业配套产品。
②精制石英砂:汽车玻璃、光伏玻璃、高性能玻纤、精细陶瓷、真空绝热材料、精细化工等行业配套产品。
③高纯石英砂:纳米球形硅微粉粉体材料。
④熔融石英砂:光学玻璃、光学纤维、芯片等工业配套产品。
2. 硫酸钡(重晶石)材料产业链。
(1)武隆区重晶石资源状况。
区内已探明1个矿产点,储量36.4万吨,具有一定的可开采深加工价值。
(2)产业链发展路径及目标。
进一步加大武隆区内重晶石资源勘查力度,获取重晶石详细资源数据,立足本区资源,以矿招商,确立链主和龙头企业;建立与贵州、湖南、广西等周边省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引进周边区域的矿产资源和初级产品,支撑武隆区钡材料产业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和长期发展需要。
(3)产品体系设计
紧密围绕市内外油气开采、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材料等主要行业发展的需求,重点研发、生产上述行业配套产品体系,实现产业间紧密配合与融合发展。
钡材料产品体系
1.油气开采:加重剂,润滑剂
2.钡化合物:氧化钡、碳酸钡、氯化钡、硝酸钡、沉淀硫酸钡、氢氧化钡
3.电子信息:钡铁氧体磁性材料
4.防辐射建筑材料:钡水泥、重晶石混凝土、重晶石砂浆、重晶石复合板材
5.陶瓷、玻璃、造纸、油漆:填料、助剂
3. 氟化钙(萤石)材料产业链。
(1)武隆区萤石资源状况。
目前武隆区内已探明1个矿点,资源储量6.3万吨。需进一步探明区内萤石矿的储量和品位,助力武隆区氟材料产业建链、强链,确立链主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2)氟材料产业产品发展重点
紧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环保、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重点引进含氟锂电材料、PVDF、半导体、光伏面板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入区建链强链,精细化生产高性能、多功能、多应用领域的含氟新材料制品。
4. 先进陶瓷产业链。
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国防军工、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行业发展需求,聚焦具有“声、光、电、磁、热、敏”等性能的功能陶瓷领域,大力发展可支撑我市及周边区域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功能陶瓷产品和粉体材料。
5. 重点建设项目。
硅、钡、氟、先进陶瓷材料重点项目 |
1. 年产50万吨精品石英砂生产线 2. 年产1000万平方米硅酸钙板生产线 3. 年产50万平方米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毡生产线 4. 年产1000万只陶瓷介质滤波器项目 5. 年产1万吨萤石精粉生产线 6. 年产5万吨重晶石粉体生产线 |
三、生产性服务业建链工程
(一)研发设计。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围绕装配式建筑、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钙基新材料、陶瓷新材料等领域,引进市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接市内外领先研发设计机构,建设研究院和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关键技术、核心产品、技术集成等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鼓励龙头企业与相关设计单位整合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等专业,构建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协同设计平台,对接建筑需求和部品部件功能,实现装配式建筑各专业和建筑部品部件企业的协同深化设计。
(二)商贸物流。
充分武隆区位优势、水运优势和成渝地区市场优势,依托本市及周边钢材、玻璃、水泥、砂石骨料、石材、陶瓷、竹木建材等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武隆(乌江)大宗建材临港物流集散中心,打造集现代仓储、交易展示、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功能“五位一体”的大宗建材物流集散平台。
(三)职业培训。
依托重庆市专业院校、研究机构、职业培训学院、大型建筑企业等机构,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资源储备链条,形成从定向招生、定向培训、工程实训到社会招聘、任用的职业培训体系,重点建材产业经营管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等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武隆区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能力。
(四)检验认证。
加强与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等认证机构合作,采取引进或者合作共建的形式,在武隆区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开展渝东南地区建筑工程检测、绿色建材认证、建材产品质量检测等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五)重点建设项目。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
1. 重庆市无机非金属先进材料研究院(研发中心)项目建设 2. 重庆市“七彩陶”陶瓷设计创意中心暨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3. 建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4. 新建建材专用码头 5.综合物流集散中心 |
第四章 空间布局
依据武隆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建设规划及现有产业条件和产业聚集发展要求,结合区域自然资源、交通地理条件,构建形成全区“一核二园多基地”的绿色建材产业总体布局。其中,“一核”指白马新兴材料核心产业园,“二园”指长坝、凤来绿色建材产业园,“多基地”指和顺镇、白马镇、白云乡和鸭江镇等绿色矿山生产基地。
图3 绿色建材产业空间布局图
一、一核:白马新兴材料核心产业园
白马新兴材料核心产业园紧邻白马城镇,距武隆城区24公里、重庆主城128公里,现有规划工业用地6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发展碳酸钙粉体材料、6大钙基延伸材料、复合材料、硅钡氟铝材料、先进陶瓷材料为核心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兴产业园;配套完善物流园、综合服务平台、专用运输码头、研究院、陶瓷创意设计中心、陶瓷大师工作室、检测检验机构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二园:长坝、凤来绿色建材产业园
1. 长坝绿色建材产业园紧邻长坝城镇,距武隆城区38公里、重庆主城132公里,工业用地规划范围2平方公里。目前主要建材产业有新金联650万平方米/年建筑陶瓷生产线等项目。布局发展七彩陶、建筑陶瓷、装配式建筑混凝土及钢结构部品构件、石材加工、新型墙体材料等项目,重点打造装配式建筑和建筑陶瓷产业链。
2. 凤来绿色建材产业园紧邻凤来镇,距武隆城区80公里、距两江新区复盛片区约50公里。依托武两高速、三环高速、南涪铁路、渝湘高铁等通道,以凤来新城为连接点,积极承接主城都市区“外溢”功能和产业,放大主城都市区加速发展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辐射带动红利。重点布局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产业链。
三、多基地:和顺镇、白马镇、白云乡和鸭江镇等特色矿山生产基地
根据武隆区石灰岩、石英石、重晶石、萤石、铝土矿等资源情况,在和顺镇、白马镇、白云乡和鸭江镇多点建设各类资源绿色矿山开采、产品初加工和砂石骨料生产基地。
第五章 重点任务
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根据全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需要和矿产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专项方案,划定配套的碳酸钙、重晶石、石英石、萤石、铝矾土、粘土资源保护区。持续推进现有矿山整合,以一体化、集团化生产模式开展矿山开采和矿品加工,实现科学勘探、环保达标、统一规划、统一开采、统一销售。
(一)盘清资源底数。加大区内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石英矿、重晶石、萤石、铝土矿等特色矿山资源勘查力度,系统化摸清掌握全区矿产资源状况,为全区绿色建材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矿权设置,全面推进石灰石、石英矿、重晶石、萤石、铝土矿等矿产资源优质优用、梯级利用和循环再利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开采、统一精选加工、统一配送”原则,加强资源统筹调配,推进规模化和绿色化开采。
(三)强化科学开发。加强矿山生产管理和资源储量动态监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严格禁止破坏性开采行为,避免矿山无序开采和资源浪费。
二、构建开放型产业链群体系
(一)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武隆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渝黔、渝湘经济协作区,围绕碳酸钙制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陶瓷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及其下游产业的发展,深度挖掘与成渝经济圈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潜力,推动建立“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的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构建一区(武隆)、四地(川、渝、湘、黔)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产业发展重点为主线,以绿色建材产业园区建设为主要载体,按照强基补短、重点突破的原则,聚焦碳酸钙制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陶瓷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技术先进、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大、有市场话语权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十亿强企、十亿跨越”链主提升行动,支持建筑、建材骨干企业采取联合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拓展主营业务、做大企业规模。通过招大引强、培育扶持、战略重组等方式打造领航企业新方阵,在条件成熟时,谋划推动企业上市,打造西南地区行业领军企业。
(三)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重点产业领域,贯彻落实整体协同、区域共享、生态效益、耦合共生的新理念,大力开展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以提档升级产品谱系、品牌效应、配套设施、园区平台、营商环境、产业政策等产业生态要素为抓手,着力构建现代化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做强重点支柱产业链、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链,建设具有全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聚势赋能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产业研发创新能力
(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紧抓大湾区产业外溢之机,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支持“重庆市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园区共性关键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引领开创性发展。组建武隆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团,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和力量,为全区绿色建材产业建设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强化科研及办学合作,大力培养绿色建材高层次人才及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创建双创基地,推动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二)构建产业创新链条。加强产业创新链条建设,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滚动编制科技攻关清单,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组织实施科技应急攻关项目,推进产业科技创新。鼓励优势企业牵头组建绿色建材创新联盟,搭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涵盖设计研发、生产施工、融资招商、检验检测、物流运输、职业教育、信用评价等全产业链环节的要素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配套集成能力。鼓励设计机构、科研机构及绿色建材生产、施工企业等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各种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研究实体,推动解决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合作共赢。
四、提升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拓展绿色建材品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比较优势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市场需求旺盛及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高性能钙、硅、铝、钡基粉体材料、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超高性能混凝土、自保温墙体、多功能一体化装配式墙材、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光伏建筑一体化部品部件、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及制品、大型化薄型建筑陶瓷、超薄复合石材等建材新兴产业的研发生产。鼓励建材企业针对市场热点和消费者偏好,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消费需求。
(二)提升绿色建材品质。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黔、渝湘经济协作区市场产品供给,推动建材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研发、生产和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引进高端生产设备,提升建材产业整体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建材行业骨干企业,围绕行业技术装备及上下游供应链,对标市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品质管理,加强质量监控,通过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实现降本、提质、增效,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创建绿色建材品牌。深入实施品牌建设提升计划,引导建材企业加强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支持区内建材企业参加中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科技进步奖等品牌奖项评选活动,整体提升武隆建材工业品牌形象。鼓励建材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国家和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等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快培育建材行业产业集群,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加强区域品牌整体推介,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组织召开“武隆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合作论坛”等活动,聚集国内外优势企业,开展产品展示展销、品牌宣传、产销对接、技术交流、项目合作,提升我区绿色建筑建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加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普及低碳环保生产模式。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围绕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完善绿色设计、绿色工艺、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等,开展绿色创新与优化设计、产业制造工艺绿色化、流程工业传统工艺绿色化等新技术与设备开发。建立和实施矿山、企业、设备、产品等环保准入和生产标准。开展水泥制造、陶瓷生产、碳酸钙精深加工等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加强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等绿色工业发展支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严格执行国家和重庆市关于能耗“双控”目标责任制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新建项目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要求。
(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积极采用清洁能源、燃料替代、先进技术、绿色工艺,加大绿色建材技术的研发,争创一批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强化污染源头管控,按照“全封闭、无污染、零排放”目标,依法推进重点建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动水泥、陶瓷、非金属矿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行绿色矿山建设,砂石、水泥、石材、石灰、石英砂等重点行业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全部落实绿色矿山建设要求。
(三)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建材产业无害化消纳固体废弃物优势,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推动以尾渣、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炉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城市污泥、河湖淤泥等固废为原料,生产新型墙材、建筑骨料、透水铺装等再生建材产品,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固体废物利用总量,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支持水泥、陶瓷砖瓦、石灰等企业加快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余热余能梯级利用、分布式发电、光伏发电等成熟技术,努力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减少对化石能源及外部电力依赖。鼓励建材企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实施中(废)水回用、粉尘回收、废渣资源化等循环化改造,推动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创建国家和市级低碳试点。
表5 建材制品能耗指标控制表
行业 |
基准水平 |
标杆水平 |
水泥熟料 |
117千克标准煤/吨 |
100千克标准煤/吨 |
建筑陶瓷吸水率≤0.5%的陶瓷砖 |
7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
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
0.5%<吸水率≤10%的陶瓷砖 |
4.6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
3.7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
吸水率>10%的陶瓷砖 |
4.5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
3.5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
花岗岩质骨料 |
13吨标准煤/万吨 |
|
石灰石质骨料 |
10吨标煤/万吨 |
|
重质碳酸钙(400—600目) |
8.5千克标准煤/吨 |
7千克标准煤/吨 |
商品混凝土(生产环节) |
1.1千克标准煤/立方米 |
0.7千克标准煤/立方米 |
商品混凝土(运输环节) |
2.9千克标准煤/立方米 |
1.85千克标准煤/立方米 |
六、强化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应用
(一)完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重庆市绿色建筑“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庆市原材料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庆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重庆市城市更新技术导则》等文件精神,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加强与下游用户的衔接,引导设计师和消费者选材。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装配式建筑、旅游地产、景区建设等项目中优先推广应用绿色建材产品,积极培育绿色建材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推动我区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绿色建材示范应用工程,组织实施绿色建材新产品、新设计的应用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逐步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开展绿色建材,特别是装配式建材部品的相关标准、制度和规范等专业培训,提高绿色建材产品的适应性和认可度。利用相关平台及时发布绿色建材相关政策、行业资讯、科研成果等,普及绿色建材知识,提高公众理解与参与度。
(二)开辟乡镇市场。组织实施“绿色建材进万家美好生活共创建”活动,通过举办公益宣讲、专场、产品展示等线上线下活动,带动节能低碳、安全性好、性价比高的绿色建材下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典型模式,扩大绿色建材消费内需,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政府投资主导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乡村联网公路、老旧区乡油路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推进混凝土、砂浆、墙材等企业向乡镇农村供应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新型墙材等,打造若干示范试点项目。
(三)探索家装应用。积极引进培育新型家装市场主体,深入探索预拌砂浆、新型墙材等绿色建材产品在家装市场中的使用;鼓励本地企业根据装修工程的差异化需求,加大特种砂浆的研发与生产力度;引导企业建设城乡预拌砂浆、新型墙材销售配送网络,扩大城市装修工程和农村建房中的应用,培育若干家装使用预拌砂浆的示范小区。
七、推进产业信息化融合发展
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深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绿色建材供应、制造、销售、物流等方面的综合集成应用,全面提高产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数字矿山、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链生态系统。加大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现代化生产和绿色制造相适应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供应链跟踪智能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检测实时化以及用能管理节约化等方面的应用,大力支持第三方物联网服务系统的建设,鼓励相关应用企业共建共用绿色建材物联网操作系统。
第六章 节能环保
秉持绿色生活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行绿色生产模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武隆。
一、环保目标
(一)节能减排。2025年,规模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三废”达标排放率100%;2028年达到全市节能减排相关要求。
(二)循环经济。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体系,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产品在能耗、水耗和矿产资源消耗达到市内先进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率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2028年达到全市相关要求。
二、环保措施
(一)健全环保监管体制。
1. 健全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将环保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所有矿山开采及加工企业必须满足达标排放要求。加大源头治理,建立矿山源头追溯制度,建立中小企业供货备案制度,对环保不能达标的企业实施严格整治。建立矿山采选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按准入制度管理,不达标企业限期停产,生态环保设施不达标的不准投产。
2. 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企业自觉环境保护意识。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用于环保建设,并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监督环境设施的有效运行。鼓励企业加强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对企业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的项目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3. 促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制定产品及工艺的相关环境指标,推广绿色标识,使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以先进加工技术,实现废物减量化;以加强管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以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消纳已排放的废弃物,最终达到污染控制目标。
(二)强化防控治理措施。
1. 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采用密封性能好或负压的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逸入周围环境。选择先进的生产工艺,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破碎、给料输送和其他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的部位采用封闭式保护罩、喷雾消尘及通过布袋除尘器进行除尘和物料回收,使废气达标排放。对大面积暴露的堆场等扬尘场所、排渣等扬尘作业,进行喷水湿润,减少扬尘量。采取栽种花草树木的综合治理措施,减少粉尘污染。运输过程产生的废气采用密闭运输处理。
2. 水污染防治措施。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内安排项目建设,确保全区饮用水水源安全。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进行集中水资源配置、集中污水治理。加强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大工业废水排放监管力度,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广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的审批,对用水大户实行节水目标考核制度,创建节水型工业园区和节水型企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优先选择先进的节水工艺,发展密闭性工业循环用水系统,倡导一水多用和水的循环使用,减少废水排放量。
3. 噪音污染防治措施。在满足工艺设计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优先选用低噪音设备,从源头上控制噪音生产。对噪音产生设备采取相应的隔振、减振措施,如在风机出口安装消音设施、出口管道采取软连接等。在厂房建筑设计中,尽量使工作和休闲场所远离强噪声源,设置单独的风机房、水泵房,生产车间采取一定封闭措施,维护结构采用吸声材料。在各个园区总体布置中将建筑物统筹规划,合理布置,注意防噪间距,加强植树绿化,以降低噪声。通过对噪声进行综合治理,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4. 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以综合利用废弃物为途径,发展静脉产业,实现废物资源化。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环保公司,对园区固体废弃物进行统一回收、集中再处理。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水平。重点推进利用选矿尾渣、工程化加工的边角废料等的综合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开发。
5.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现有矿山、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开展全区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矿山环境档案和矿山环境数据系统。监督、引导、鼓励矿山开采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对于新上矿山和大型矿山,要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要编制好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要严格“三同时”制度,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所确定的防治工程,必须与矿山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专户,缴存土地复垦费用。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与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通过实施示范工程,总结经验,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三、节能措施
(一)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按照《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规定,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查问责制,确保新建项目的能耗水平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相关准入标准,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加强入园项目的节能管理,促进科学合理利用能源,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严格落实企业节能措施。
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按照节能要求进行设计并组织实施。加强企业在工程、工艺以及生产管理方面节能措施。大力推进具有余热的企业实施余热综合利用。加快实施企业全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1. 工程节能。入园企业总平面要合理布置,整体布局通顺、流程简洁,尽量减少物料往返运输,缩短运距,减少动力消耗,节约能源;建筑设计尽量提高通风和采光能力,外墙屋顶采用完善的隔热措施,减少辐射热对厂房的影响,降低空调运行费用;对管道走向、路径进行优化设计,以经济流速为基准确定管径,使管道设计经济合理、节约能耗,生产设备冷却用水采取循环冷却使用,节约用水量;选用节能、安全型变压器,强化电气自动化水平,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同时,强化水泥、陶瓷、非金属加工等具有余热的企业开展余热发电及综合利用。
2. 工艺节能。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手段,加快对现有企业的节能技术升级和改造,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环节的能量损失。入园企业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性能稳定、操作可靠、维修简单、耗能低的先进高效设备。有实力的企业要积极开展余压、余热、余电等方面的利用技术与装备,在生产环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用能水平。
3. 管理节能。在企业生产制造内部设置相应的节能机构,专人负责管理协调。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定期检查与考核。定期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开展节能活动,提高节能意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依据《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配备能源计量设备与器具。加强能耗定额管理,实现合理用能、均衡用能、节约用能。在节水方面,时刻检查节约用水情况,提高循环水的利用率,避免常流水和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在节电方面,时刻检查节约用电情况,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避免设备空运转或低负荷运转,避免常明灯等,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尽量避峰、错峰用电;在节约煤炭、天然气等方面,安排专人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在节热方面,时刻检查节约用热情况,避免门窗长时间敞开散热。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调度,定期研究解决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工作监测评价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有力有效推进全区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实地调研,全面跟踪了解、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关诉求,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托“渝快办”平台,提升手续审批办理效率,为企业提供高效便利服务。健全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做好趋势性、全局性问题研判,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建议供企业参考,最大程度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平公正的市场权利,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营造良好氛围。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等要素成本。
三、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用地保障。将建材产业发展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保障建材产业空间发展合理需求。对列入区级重点、市级重点等重大绿色建材项目,在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管控要求的前提下,用地指标予以优先保障。强化煤、电、水、气、原料等生产要素保障。强化物流保障,加快重点交通干道、码头和廊道建设,提升原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及绿色建材产业园区通达铁路、高速公路、码头的能力。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示范项目,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落实物流领域优惠政策,切实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区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四、夯实人才支撑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引进工作,引进培养新型基础设施领域行业管理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相关领域人才招引力度,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开辟绿色通道,推动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建立科技人才柔性引进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育和发展孵化平台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引进“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建立产业集群专家技术服务体系,为产业经济、技术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五、抓牢安全生产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压实安全生产属事、属地和企业主体责任,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狠抓源头预防管控,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服务工作,指导督促工业企业落实安全管理。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装备,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实现高危环节机器换人作业,大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附件:重点项目表
附件
重点项目表
产业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建设内容 |
建设 地点 |
建设 性质 |
用地规模(亩) |
项目总投资(亿元) |
年产值规模(亿元) |
年税收预估(亿元) |
建设 期限 |
备注 |
合计 |
1922 |
120.8 |
181.3 |
33.01 |
|||||||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 | |||||||||||
砂石 骨料 |
1 |
年产80万吨干拌砂浆生产项目 |
建设2条干混砂浆生产线,建成后达到产能80万吨 |
长坝组团 |
新建 |
40 |
2 |
4 |
0.35 |
2023 |
|
2 |
年产荒料200万立方米生产项目 |
建设2条荒料生产线,建成后达到产能200万立方米 |
长坝组团 |
新建 |
60 |
2.5 |
3.2 |
0.5 |
2023 |
||
3 |
年利用100万吨采矿废石生产砂石骨料建设项目 |
利用采矿废石进行砂石骨料生产 |
长坝组团 |
新建 |
50 |
4 |
4.5 |
1.5 |
2024 |
||
4 |
1000万吨/年石灰石岩矿精品机制砂骨料生产线项目 |
1000万吨/年石灰石岩矿各类精品机制砂骨料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平桥组团 |
新建 |
80 |
5.5 |
6.5 |
1.3 |
2025 |
||
水泥制造及其制品 |
5 |
建设日产4000吨特种水泥生产线 |
建设日产4000吨特种水泥生产线 |
白马镇 |
改建 |
80 |
1.5 |
5.5 |
0.55 |
2023 |
重组并购 |
6 |
年产沥青混凝土10万吨、水泥混凝土10万立方米项目 |
年产沥青混凝土10万吨、水泥混凝土10万立方米 |
和顺镇 |
新建 |
10 |
0.5 |
0.8 |
0.08 |
2024 |
||
7 |
60万平方米真空挤出成型纤维水泥条板(ECP板)项目 |
60万平方米真空挤出成型纤维水泥条板(ECP板)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50 |
2.4 |
1.6 |
0.4 |
2025 |
||
装配式建筑 |
8 |
年产20万立方米新型保温墙板材料项目 |
4条5万立方米/年发泡陶瓷墙板生产线及1条深加工生产线 |
长坝组团 |
新建 |
60 |
2 |
2.4 |
0.6 |
2023 |
|
9 |
年产30万立方米蒸压轻质(ALC)板材加工项目 |
30万立方米蒸压轻质(ALC)板材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长坝组团 |
新建 |
50 |
0.85 |
1.8 |
0.3 |
2024 |
||
10 |
90万立方米/年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部品构件生产项目 |
90万立方米各类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长坝组团 |
新建 |
80 |
15 |
29 |
5.8 |
2025 |
||
11 |
10万吨/年钢结构构件生产项目 |
10万吨/年钢结构构件生产项目 |
长坝组团 |
新建 |
50 |
5 |
9 |
1.2 |
2026 |
||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
12 |
建筑门窗生产线项目 |
年产150万平方米高档节能门窗系列产品生产线 |
长坝组团 |
新建 |
60 |
3.5 |
9 |
1 |
2023 |
|
13 |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 |
年产200万平方米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生产线 |
长坝组团 |
新建 |
30 |
1 |
1.6 |
0.32 |
2024 |
||
14 |
20万立方米荒料开采及400万平方米板材加工生产线 |
20万立方米荒料开采及400万平方米板材加工生产线 |
长坝组团 |
新建 |
30 |
2.5 |
3.4 |
0.65 |
2025 |
||
15 |
2000万件/年“七彩陶”陶瓷包装材料及日用工艺品生产线 |
年产2000万件“七彩陶”陶瓷包装材料及日用工艺品生产线 |
长坝组团 |
新建 |
50 |
1.5 |
3.5 |
0.5 |
2025 |
||
16 |
2000万平方米/年高端建筑陶瓷生产线 |
2000万平方米/年高端建筑陶瓷生产线 |
长坝组团 |
新建 |
80 |
3 |
5 |
0.6 |
2025 |
||
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工程 | |||||||||||
钙材料支柱产业 |
17 |
年产塑料功能母粒及制品5万吨项目 |
5万吨母料及型材制品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20 |
1 |
1.5 |
0.3 |
2023 |
|
18 |
年产100万吨超细重质碳酸钙项目 |
100万吨超细重质碳酸钙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白马镇 |
新建 |
60 |
3 |
4.5 |
0.9 |
2024 |
||
19 |
年产10万吨车用、电器用塑料制品项目 |
年产10万吨车用、电器用塑料制品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白马镇 |
新建 |
50 |
7 |
12 |
2.4 |
2024 |
||
20 |
50万吨超细轻质碳酸钙项目 |
50万吨超细轻质碳酸钙粉体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白马镇 |
新建 |
60 |
2.5 |
5 |
1 |
2026 |
||
21 |
年产100万吨高钙(冶金用)石灰项目 |
建设一条年产100万吨高钙(冶金)石灰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40 |
3.8 |
8 |
1.6 |
2026 |
||
碳酸钙材料支柱产业 |
22 |
200万吨钙化物生产线项目 |
年产200万吨各类钙化物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长坝组团 |
新建 |
80 |
10 |
14.5 |
3.2 |
2027 |
|
23 |
年产1500万平方米石塑板材项目 |
年产1500万平方米石塑板材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50 |
1.5 |
3.75 |
0.6 |
2028 |
||
24 |
年产功能性塑料薄膜1000万平方米项目 |
年产功能性塑料薄膜1000万平方米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白马镇 |
新建 |
15 |
0.6 |
0.8 |
0.16 |
2028 |
||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25 |
2.5万吨竹缠绕复合管 |
建设2条竹缠绕复合管道生产线及配套设施,生产竹缠绕复合压力管、城市地下管廊 |
白马镇 |
新建 |
50 |
2.5 |
5.5 |
1.35 |
2023 |
|
26 |
年产5000吨拉挤型材复合材料生产线 |
年产5000吨拉挤型材复合材料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20 |
0.6 |
1.5 |
0.3 |
2023 |
||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27 |
年产20000吨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生产线 |
年产20000吨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60 |
2.5 |
3 |
0.6 |
2024 |
|
28 |
30万吨SCR滤材项目 |
30万吨SCR滤材制品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60 |
4 |
5 |
1.5 |
2025 |
||
29 |
玻璃钢声屏障板项目 |
500万平方米/年玻璃钢声屏障板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白马镇 |
新建 |
60 |
1.8 |
2.5 |
0.5 |
2026 |
||
30 |
年产10000吨风电叶片用高性能纤维主梁板复合材料生产线 |
年产10000吨风电叶片用高性能纤维主梁板复合材料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50 |
0.85 |
1.5 |
0.15 |
2027 |
||
硅、钡、氟材料及先进陶瓷 |
31 |
年产5万吨重晶石粉体项目 |
年产5万吨重晶石粉体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50 |
1.5 |
3.5 |
0.55 |
2023 |
|
32 |
年产1万吨萤石精粉项目 |
1万吨萤石精粉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20 |
2 |
3.5 |
0.5 |
2024 |
||
33 |
50万吨/年精品石英砂项目 |
建设50万吨/年精品石英砂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50 |
1 |
1.75 |
0.35 |
2025 |
||
34 |
建设50万平方米/年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毡生产线 |
建设50万平方米/年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毡生产线 |
白马镇 |
新建 |
30 |
0.8 |
1.2 |
0.4 |
2026 |
||
35 |
1000万平方米/年硅酸钙板项目 |
建设两条500万平方米/年生产线、一条深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白马镇 |
新建 |
50 |
1.4 |
2 |
0.6 |
2027 |
||
36 |
1000万只/年陶瓷介质滤波器项目 |
年产1000万只5G通信用陶瓷介质滤波器生产线、实验室等配套设施 |
白马镇 |
新建 |
20 |
1.5 |
1.2 |
0.4 |
2028 |
||
生产性服务业建链工程 | |||||||||||
生产性服务业
|
37 |
重庆市“七彩陶”陶瓷设计创意中心暨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
重庆市“七彩陶”陶瓷设计创意中心暨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
白马镇 |
新建 |
2 |
0.5 |
2023 |
|||
38 |
新建建材专用码头 |
新建建材专用码头 |
白马镇 |
新建 |
50 |
0.6 |
0.7 |
0.06 |
2024 |
||
39 |
物流集散中心 |
配建综合物流集散中心 |
白马镇 |
新建 |
100 |
1 |
1.1 |
0.1 |
2024 |
||
40 |
绿色矿山建设(廊道运输) |
绿色矿山建设(廊道运输) |
和顺镇等 |
新建 |
8 |
2.7 |
0.24 |
2025 |
|||
41 |
建材产业质检中心 |
建材产业质量检测中心 |
白马镇 |
新建 |
5 |
0.8 |
2025 |
||||
42 |
1000万吨/年精品机制砂骨料生产线项目配套运输廊道 |
1000万吨/年精品机制砂骨料生产线项目配套运输廊道 |
平桥镇 |
新建 |
6 |
2 |
0.18 |
2026 |
|||
43 |
职业培训中心 |
职业培训中心 |
白马镇 |
新建 |
5 |
0.5 |
2027 |
||||
44 |
重庆市无机非金属先进材料研究院(研发中心)项目建设 |
重庆市无机非金属先进材料研究院(研发中心)项目建设 |
白马镇 |
新建 |
5 |
0.8 |
2028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