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全区建材行业提质增效,构建具有武隆特色和先进制造业能力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助推武隆加快建成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经区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绿色建材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体化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打造百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建材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促进建材行业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构建具有武隆特色和先进制造业能力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
(二)发展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低端低效产能,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走绿色低碳、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转型发展。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产业与信息化、智能化相互联结,延伸产业链,推进建材部品化、原料标准化。引导要素优化配置,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实现融合发展,培育要素集约、布局合理的产业生态。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持续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挖掘内生动能,培育新的增长点。
坚持差异发展。紧密结合本区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绿色建材适宜技术、市场定位和发展重点,走产业差异化发展之路,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绿色建材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保障国民经济建设、满足市场高质量建材需求相适应的良性发展新格局。构建起资源、产业聚集、集约发展的新型组织结构,重点建设全市钙材料生产基地、渝东南地区装配式建筑部品材料基地,大力发展碳酸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先进材料等特色产业,全区建材工业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5.5亿元。
——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产业细分领域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打造的砂石骨料(含水泥)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5亿元,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5亿元,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等新兴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5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
——产业集聚水平提高。绿色建材产业园基本建成,产业链条有效延伸,“一核二园多基地”的绿色建材产业总体布局基本形成。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以上,年产值超5亿元龙头企业3家以上,产业集群效应、龙头带动作用充分显现。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带动行业创新发展的企业5家以上,建成2个以上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创建1个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培育或引进综合服务型研发平台,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
——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与绿色发展方式、安全保障体系有机结合,产品能效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固废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全面推进建材产业绿色工厂创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培育2个以上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效的典型项目。
到2028年,全区绿色建材行业全面实现碳达峰,绿色制造、绿色建造体系基本建成,市场化推动绿色建筑建材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运转更加顺畅高效,装配式建筑成为主要建造方式,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利税突破10亿元,全面建成全市钙材料生产基地。
二、重点任务
(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 盘清矿产资源底数。加大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石英矿、重晶石、萤石、铝土矿等特色矿山资源勘查力度,系统化摸清掌握全区矿产资源状况,对各矿区矿石的化学、物理成分做进一步的化验、分析,拓宽资源的应用领域,寻求最佳用途,发挥最大价值,创造更好效益,为全区绿色建材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 优化矿山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矿权设置,全面推进石灰石、石英矿、重晶石、萤石、铝土矿等矿产资源优质优用、梯级利用和循环再利用。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处置、科学布局、公正公开”的要求,打破原有格局,对全区所有碎石矿山进行重新部署,采取关闭退出、到期退出、予以保留、优化整合、规划新建等方式统筹布局矿山个数和资源开采量。
3. 科学开发利用矿山。倡导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资源价值最大化,加强矿山生产管理和资源储量动态监测,控制开采总量,实行保护性开采,优化矿山开采工艺,重视技术进步和创新,严格禁止破坏性开采行为,避免矿山无序开采和资源浪费。提高矿山生态保护水平,强化生态修复治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二)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4. 提档升级传统产业。立足于全区资源条件及传统建材产业基础,积极拓展应用市场,提升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武隆基础建材工业体系。着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发展砂石骨料产品、水泥及其制品、装配式建筑、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石灰石—精品骨料—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以及粘土矿—陶瓷制品等矿品资源供应链。
5.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依托石灰石优质矿产资源,引进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及技术装备,重点培育打造碳酸钙材料支柱产业,构建“绿色矿山—矿品优化—重质碳酸钙—氧化钙(石灰)—氢氧化钙(熟石灰)—轻质碳酸钙—改性钙基功能材料”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碳酸钙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和全市碳酸钙材料生产基地。围绕国家鼓励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积极创造条件,谋划发展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硅钡氟材料、先进陶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 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集工程咨询、产品研发、装备集成、安装售后、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工程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与南川区、涪陵区和长寿区协同发展,在白马工业园区、凤来新城打造工业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引进或培育物流运输龙头企业,为生产企业物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提供大宗物资的运输、仓储、交易、流通加工、配送,兼顾城市公共配送物流配套服务等。建设武隆(乌江)大宗建材临港物流集散中心,打造集现代仓储、交易展示、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功能“五位一体”的大宗建材物流集散平台。
(三)合理布局发展空间。
7. 构建“一核二园多基地”的空间布局。“一核”:白马新兴材料核心产业园,重点布局发展碳酸钙粉体材料、6大钙基延伸材料、复合材料、硅钡氟铝材料、先进陶瓷材料;“二园”:长坝、凤来绿色建材产业园,长坝绿色建材产业园布局发展七彩陶、建筑陶瓷、装配式建筑混凝土及钢结构部品构件、石材加工、新型墙体材料等产业,凤来绿色建材产业园积极承接主城都市区“外溢”功能,放大主城都市区加速发展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辐射带动红利,重点布局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产业;“多基地”:和顺镇、白马镇、白云乡和鸭江镇多点建设各类绿色矿山开采、产品初加工和砂石骨料生产基地。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8. 加大研发投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低能耗低排放、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绿色新产品开发、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改工程,加大对建筑材料产业关键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强化核心技术、提高先进工艺、应用关键材料,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建材制造企业通过原始创新、技术转化、规模生产方式,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9. 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紧抓大湾区等地产业外溢之机,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支持“重庆市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园区共性关键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引领开创性发展。组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团,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和力量,为全区绿色建材产业建设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强化科研及办学合作,大力培养绿色建材高层次人才及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创建双创基地,推动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10. 构建产业创新链条。加强产业创新链条建设,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滚动编制科技攻关清单,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组织实施科技应急攻关项目,推进产业科技创新。鼓励优势企业牵头组建绿色建材创新联盟,搭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涵盖设计研发、生产施工、融资招商、检验检测、物流运输、职业教育、信用评价等全产业链环节的要素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配套集成能力。鼓励设计机构、科研机构及绿色建材生产、施工企业等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各种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协同创新研究实体,推动解决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合作共赢。
(五)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1. 拓展绿色建材品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比较优势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市场需求旺盛及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高性能钙、硅、铝、钡基粉体材料、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超高性能混凝土、自保温墙体、多功能一体化装配式墙材、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板、光伏建筑一体化部品部件、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及制品、大型化薄型建筑陶瓷、超薄复合石材等建材新兴产业的研发生产。鼓励建材企业针对市场热点和消费者偏好,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消费需求。
12. 提升绿色建材品质。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黔、渝湘经济协作区市场产品供给,推动建材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研发、生产和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引进高端生产设备,提升建材产业整体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建材行业骨干企业,围绕行业技术装备及上下游供应链,对标市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品质管理,加强质量监控,通过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13. 创建绿色建材品牌。深入实施品牌建设提升计划,引导建材企业加强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支持区内建材企业参加中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科技进步奖等品牌奖项评选活动,整体提升武隆建材工业品牌形象。鼓励建材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国家和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等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快培育建材行业产业集群,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加强区域品牌整体推介,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组织召开“武隆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合作论坛”等活动,聚集国内外优势企业,开展产品展示展销、品牌宣传、产销对接、技术交流、项目合作,提升我区绿色建筑建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14. 实施节能减排行动。结合行业实际,优化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升产品品质,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鼓励企业开展重大节能低碳技术和近零碳排放。砂石骨料场推广使用全封闭加装喷雾装置,砂石资源开采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生产车间全封闭,原料及成品堆放采取密封覆盖、围挡。开展水泥制造、陶瓷生产、碳酸钙精深加工等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加强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等绿色工业发展支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严格执行国家和重庆市关于能耗“双控”目标责任制的决策部署。
15.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积极采用清洁能源、燃料替代、先进技术、绿色工艺,加大绿色建材技术的研发,争创一批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强化污染源头管控,按照“全封闭、无污染、零排放”目标,依法推进重点建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动水泥、陶瓷、非金属矿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行绿色矿山建设,砂石、水泥、石材、石灰、石英砂等重点行业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全部落实绿色矿山建设要求。
16.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建材产业无害化消纳固体废弃物优势,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推动以尾渣、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炉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城市污泥、河湖淤泥等固废为原料,生产新型墙材、建筑骨料、透水铺装等再生建材产品,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固体废物利用总量,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支持水泥、陶瓷砖瓦、石灰等企业加快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余热余能梯级利用、分布式发电、光伏发电等成熟技术,努力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减少对化石能源及外部电力依赖。鼓励建材企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实施中(废)水回用、粉尘回收、废渣资源化等循环化改造,推动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创建国家和市级低碳试点。
(七)强化产品推广应用。
17. 注重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加强与下游用户的衔接,引导设计师和消费者选材。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装配式建筑、旅游地产、景区建设等项目中优先推广应用绿色建材产品,积极培育绿色建材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推动我区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绿色建材示范应用工程,组织实施绿色建材新产品、新设计的应用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逐步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开展绿色建材的相关标准、制度和规范等专业培训,提高绿色建材产品的适应性和认可度。
18. 扩大应用领域。组织实施“绿色建材进万家美好生活共创建”活动,通过举办公益宣讲、专场、产品展示等线上线下活动,带动节能低碳、安全性好、性价比高的绿色建材下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典型模式,扩大绿色建材消费内需,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政府投资主导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乡村联网公路、老旧区乡油路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推进混凝土、砂浆、墙材等企业向乡镇农村供应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新型墙材等,打造若干示范试点项目。
19. 探索家装应用。积极引进培育新型家装市场主体,深入探索预拌砂浆、新型墙材等绿色建材产品在家装市场中的使用;鼓励本地企业根据装修工程的差异化需求,加大特种砂浆的研发与生产力度;引导企业建设城乡预拌砂浆、新型墙材销售配送网络,扩大城市装修工程和农村建房中的应用,培育若干家装使用预拌砂浆的示范小区。
(八)推进产业信息化融合发展。
20. 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深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绿色建材供应、制造、销售、物流等方面的综合集成应用,全面提高产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数字矿山、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链生态系统。加大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建设与现代化生产和绿色制造相适应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供应链跟踪智能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检测实时化以及用能管理节约化等方面的应用,大力支持第三方物联网服务系统的建设,鼓励相关应用企业共建共用绿色建材物联网操作系统。
21.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工业机器人试点示范研究,推动工艺技术和装备向智能化转型,推进数字化车间、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设备、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选装备、智能化除尘装备等应用,促进工业互联网与建材工业深度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设置绿色建材产业生态链协调推进办公室,统筹全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政策供给,协调、解决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区级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同配合,有力有效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二)加大扶持力度。
加大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力度,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引导企业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升级改造、智能制造发展等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区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加快绿色建材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三)优化发展环境。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数字政务”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和获得感。全面推行“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大涉企违规收费治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建立和完善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优化配套服务,推进园区产城融合建设,完善生活、物流、环保等配套功能,打造宜产宜业宜居环境。持续优化监管服务,推动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产业健康优质发展。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建立行业标准,促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用地保障。将建材产业发展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保障建材产业空间发展合理需求。对列入区级重点、市级重点等重大绿色建材项目,在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管控要求的前提下,用地指标予以优先保障。强化物流保障,加快重点交通干道、码头和廊道建设,提升原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及绿色建材产业园区通达铁路、高速公路、码头的能力。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示范项目,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强化能源资源保障,积极探索水、电、气等优势资源转化为工业能源要素的机制和模式,着力提升水、电、气供应服务水平。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健全产业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完善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国内外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鼓励与国内外专业机构和高校加强合作,联合培养适应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科学监测评估。
科学开展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做好重大问题跟进研究和政策储备。建立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定期统计监测,将重大项目的落地开工、如期建成、产出效益和经济贡献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确保产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