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部门解读:

关于《重庆市武隆区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文件下载:

府发11号(关于印发重庆市武隆区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pdf

[ 索引号 ] 115002320086900349/2022-00034 [ 发文字号 ] 武隆府发〔2022〕11号
[ 主题分类 ] 工业;信息产业(含通信)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武隆区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2-21 [ 发布日期 ] 2022-03-09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武隆区工业和信息化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武隆区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2022221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武隆区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武隆发挥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联通黔北的重要联结点功能的重要时期,也是武隆全力提档生态工业发展、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的新阶段。为进一步明确武隆生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思路、目标、方向和重点,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武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武隆扎实推进生态工业发展。2020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增加到40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48.6亿元,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9.7亿元,实现营业利润总额7.1亿元;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正在稳步提升,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拉动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区实现五个一批,生态工业提质增效。一批清洁能源企业入驻投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技改扩能,一批新型材料企业建成投产,一批食品企业完成搬迁技改,一批智能产业落地实现零的突破,全区初步形成以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工业体系,摆脱了长期以来能源产业一家独大的局面。

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工业园区紧紧围绕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园区建设发展提档升级。累计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基础建设投资7.6亿元,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6.7万平方米、廉租房和配套功能用房8.6万平方米,入驻规上工业企业24户,形成一园四组团格局,产业集聚态势更趋明显。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工业强区的重要手段,按照大招商、招大商和整体招商的思路,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工业园区累计签约项目31个,签约投资总额44.8亿元,成功引进了新金联建材、久味夙食品集团、迪纳新能源、民康电器、润斯通新材料、吉姆包装等一批规模企业。

绿色发展有序推动。十三五期间,全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严把生态效益关,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制度,加快推进僵尸、空壳企业半拉子工程清理处置,全区单位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9.66%,单位GDP用水量累计下降29%,高耗能行业对规模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削弱。

信息化水平加快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区获得首批5G通信网基站项目104个,建成公共区域免费无线局域网室外AP 590个,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通达实现全覆盖,建成仙女山互联网小镇和8个互联网村。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全面推进,罡阳、久味夙等10余家企业实施数控设备升级改造,智慧旅游”“智能农业”“智能政务”“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管理”“精准扶贫”“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八大优先行动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信息系统迁云整合率达43.48%

(二)存在问题

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是主要短板。全区工业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主要集中在天然气开采、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等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行业,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智能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已发展工业产业中仅4个细分类别的产业属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核心问题。十三五期间,部分入园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研发成果,但总体看,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企业少,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数量少,专利成果少,企业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规上工业企业中仅5家企业配备专业研发人员。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仅0.5%,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1%)。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是根本问题。规上工业企业偏少,截止2020年底,全区仅40家规上工业企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强,缺乏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有区域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小,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尚未形成。

产业发展生态不优是关键制约因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还在完善中,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较为滞后且不健全,高端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相较周边地区政策没有吸引力。在经济下行、企业自身实力、金融政策等多重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多,多家企业已成为空壳企业或“僵尸企业”。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尚需加强,不能有效吸引企业落户。全区交通网络尚不完善,物流运营能力不足、运营效率低,成本偏高,加大了招商引资难度和产品输出成本。产城融合度较低,商住、餐饮等生活性、生产性配套服务有差距。

(三)面临形势

发展机遇。从外部看,一是中国制造2025”“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对我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条件。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打造汽车、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有力提升了对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吸引力,武隆应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发挥自身在生态和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吸引高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集聚,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武隆看,一是武隆工业园区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与全市制造业大力发展方向一致,武隆应抓住此有利条件加快融入全市主导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格局中。二是武隆位于重庆主城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往粤港澳大湾区、海西地区和北部湾的重要通道上,是全市一区两群的重要节点,“十四五”期间将深入实施武隆南川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凤来新城,对于促进区域间产业协作、抱团发展、增强能级具有积极作用。三是境内319国道、渝湘高速、南涪高速、渝怀铁路、南涪铁路、渝怀铁路二线横贯全境;武两高速、渝湘高速扩能、乌江白马航电枢纽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乌江航道水运便捷,距长江30余公里;仙女山机场建成通航,渝湘高铁2024年建成后武隆至重庆主城仅半小时行程,铁空水公立体通道枢纽作用日益凸显,对于承接外部资源、发展中高端产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面临挑战。一是工业发展用地条件差,工业园区建在丘陵河谷的狭长地带,受地理环境限制,土地有效利用率低,园区土地开发成本高,成片土地少,导致园区承载大中型企业落地的能力弱。二是武隆旅游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旅游与农业、工业等产业融合不深,受制于农业商品化率不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工业现代化发展不足等,旅游消费品、工业旅游、产业博览等基础较弱,旅游对工业的带动能力较差。三是工业和信息化高端人才欠缺、人才激励政策力度不够、与工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等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任重道远。四是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压力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五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工业发展用能需求旺盛,人均用能需求持续增加,能耗总量空间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市委主要领导来武调研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抢抓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及武隆南川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格局,联动涪陵、南川建设主城都市区面向渝东南和黔北地区的经济走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力打好产业层次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紧扣武隆旅游三次创业中心任务,深化推动生态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以项目、企业、产业、集群、园区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引领推进集聚、创新、融合、绿色发展,努力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培育新量,促进生态工业产业发展能级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紧盯产业发展趋势,加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全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中高端引领发展。

坚持存量提升,增量引育。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做大做强做精传统优势产业。适应市场新需求,加快新兴产业引育,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攀升。

坚持融合协作,集群发展。全面深化两化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融合,推进工业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产业间的广泛对接,引导数据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资流向产业汇聚,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高水平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立足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持续降低现有企业能耗水耗物耗水平、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新项目环境、安全准入,加速提升制造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各类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政府调控重点放在降低发展成本、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和引导消费需求等方面,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三)发展定位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重庆市一区两群协同发展,紧扣武隆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位强力实施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着力打造渝东南生态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渝东南生态工业区群协同发展先行区。

渝东南生态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依托武隆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抓住用好航空高铁时代到来的机遇期、窗口期,积极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立足武隆资源优势,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打造页岩气产业、水力发电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发挥凤来新城渝东南融入主城都市区桥头堡作用,加快推进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工业园区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绿色智慧园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产业;全面促进工业与生态、工业与旅游、工业与信息等的融合发展,打造渝东南生态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

渝东南生态工业区群协同发展先行区。充分发挥武隆区群连接点和桥头堡功能作用,借助交通变革联动升级和区域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紧紧围绕清洁能源、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产业,强调走专业化、特色化、互补协同之路,聚焦有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领域,主动对接成渝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外溢、产业转移、产业配套等市场需求,瞄准重庆主城、成都等主要市场,重点加强与两江新区、高新区、涪陵区、南川区等主要工业集聚区开展产业转移承接和产业协同配套,推动武隆中小企业与成渝地区大中企业形成上下游合作的融通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与主城都市区市场需求联动和资源要素转移集聚,打造武隆成为渝东南生态工业区群协同发展先行区。

(四)发展目标

2025年,全区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重点与两江新区、高新区、涪陵区、南川区等形成融合互补发展格局,页岩气产业、新能源商用车、旅游商品等产业在成渝地区形成一定影响力。全区生态工业集群基本形成,建成全市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全市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全市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特色产业园。

力争到2035年,产业要素市场发育充分,产业业态更加丰富,体量进一步攀升,产业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以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体系全面形成,武隆工业在全市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市区群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武隆区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全市

指标

质量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48.6

62

3000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7.5

6.5*

6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5.8

20

35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0.49

3

3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

16.2

18.2

>6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23

26

4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40

60


创新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

0.28

1.2

2

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

%

12.5

50

50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6

10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

1

3


绿色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

完成市级下达任务

完成市级

下达任务

16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

20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


完成市级

下达任务


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数量

0

5


两化融合

市级智能工厂数量

0

1

100

市级数字化车间数量

0

2

700

非涉密自建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率

%

43.48

完成市级

下达任务


注:1. *为规划期平均数;2. 2020年部分数据为预测数据。

三、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优势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突出细分领域加快突破,集群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快打造生态工业集群。到2025年,打造1100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和320亿级产业集群,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0亿元。

2:2025年武隆生态工业产业发展目标(单位:亿元)

产业名称

重点方向

2025年产值

清洁能源产业

页岩气产业、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氢能源产业、太阳能光伏等。

100

绿色建材

装配式建筑、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兴建材产业。

20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商用车、汽摩零部件、小型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等。

20

旅游装备及消费品

绿色食品、户外运动用品、旅游商品、智能消费品、特色轻工、特色旅游装备等。

20

合计

160

(一)清洁能源产业

1.发展思路

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发展战略思想,依托武隆丰富的页岩气、水资源及风力资源,在有条件的乡镇形成以页岩气、水电能源为主,风电、氢能为补充的能源新格局,加快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积极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到2025年,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基本建成重庆市清洁能源基地。

2.重点方向

1 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示意图

培育页岩气全产业链。依托页岩气1万亿立方米地质资源潜力的资源禀赋,着力推进勘探开发、管网建设、车船应用、装备制造等页岩气全产业链发展。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重点依托中石化和中石油技术优势和前期地质勘探成果,尽快实现白马、平桥、凤来、武隆、双河等有利区块商业化开发,争取到2025年全区页岩气年产能45亿立方米以上。加强页岩气管道建设,结合页岩气产能建设和市场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建设页岩气外输干线及气田内部集输管线,积极完善武隆区乡镇天然气供气管网,实现页岩气管网与天然气管网的有机结合,确保页岩气外输通道畅通,产能不受压制。大力推广页岩气综合利用。打造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园,有序推进CNGLNG站点的规划布局,扶持CNGLNG应用推广,建立LNG车、船应用示范区,优先推进景区车辆气化改造;积极探索页岩气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应用,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对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的双重削峰填谷作用,规划建设2—3冷热电三联供或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站,增加能源供应安全性。培育壮大页岩气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围绕页岩气开发利用,积极对接涪陵区、两江新区等页岩气装备产业链,培育发展LNG车船用液化设备、LNG加注站成套装备,机会发展针对勘探装备、钻完井装备、测录井装备、固井压裂装备、生产作业装备、电控设备和专用工具等为主的页岩气装备。

提质发展水电。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规划、梯级开发,有序推进流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龙头水电站,控制中小水电开发。在确保环境可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武隆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加强全区水电能源开发力度,加快推进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探索建立抽水蓄能电站。有序推进现有水电站技改扩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水电行业的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保证发、供电质量。适时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

推进风电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四眼坪风电改扩建、大唐和顺风电、中广核新能源开发等项目建设和运营。充分借鉴武隆区大梁子风力发电项目发展基础,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积极培育风电上游零部件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加强与江苏、广东等沿海城市企业对接招引,重点发展铸件、电机、主轴等通用型风电零部件组装,培育发展变流器等轻资产较强专用型零部件。同时,有序推进风电企业加强技术、装备等技改升级,提高风能转化利用效率。

因地制宜建设油气电综合能源站。推动现有加油站(加气站)改造,通过增设其他能源功能的方式,建成含油、电、气、氢中的2种或以上的综合能源站。支持市场主体新建综合能源站,发挥对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的双重削峰填谷作用,增加能源供应安全性。到2025年,新增综合能源站5—10座。

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抢抓成渝地区布局氢能产业发展机遇,积极配套两江新区构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燃料电池等氢能设备及产品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检测服务等氢能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培育发展氢能储存、应用等中下游产业,为两江新区乃至成渝地区提供氢气原料供应服务;同时,加强全区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优化布局,积极开展氢能在观光旅游车、市政环卫车、公共交通运输车、物流运输车等交通方面的应用场景示范。

培育发展光伏组件配件产业。适应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太阳能光伏组件加工生产商,推进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制造,重点发展支架、边框、连接线等为主的光伏组件配件产业。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基地,稳步实施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结合区内农业发展现状,探索适合的农光互补开发模式。加强太阳能发电并网服务。科学推进具备条件的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3.重点支撑项目

十四五时期,清洁能源产业重点项目包括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园、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等21个,主要涵盖了页岩气、水电、风电、氢能等多个领域。

专栏1清洁能源产业重点支撑项目

页岩气。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涪陵页岩气田凤来区块产能建设项目、武隆区页岩气脱水站建设项目、页岩气外输干线及气田内部集输管线建设项目、重庆武隆页岩气新能源综合产业园项目、页岩气发电项目、页岩气精深加工项目、页岩气智能装备制造项目等。

水电项目。重庆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项目、宏兴电力公司电站扩能(西山水库二级站)项目。

风电项目。四眼坪风电二期项目、四眼坪风电场改扩建工程项目、中广核新能源开发(风电)项目。

氢能产业。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氢能示范应用推广项目。

光伏组件配件。光伏组件配件生产项目。

其他能源项目。综合能源站改造建设项目、凤来新城燃气管网建设项目、凤来新城智慧能源服务项目、武隆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重庆武隆输变电工程项目。

(二)绿色建材产业

1.发展思路

推进全区混凝土及制品、砂石骨料等既有建材产业开展优化存量、调整结构、延链强链、利废环保,提质增效为主题的产业基础再造。大力培育发展装配式建筑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非金属矿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延伸拓宽产业链条。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推动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全区绿色建材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到2025年,绿色建材产业实现20亿元产值规模。

2 绿色建材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示意图

2.重点方向

1)装配式建筑

紧紧抓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机遇,瞄准中高端装配式建筑材料市场,积极引导本地龙头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引进装配式建筑企业,推进技术、产品和服务集成创新,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装配式建筑结构部品。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梁、预制柱、预制剪力墙等结构性预制混凝土部件。结合现有钢材制品产业基础,提高研发、设计、制造和施工安装水平,重点发展符合现代建筑需要的型钢、冷弯型钢及网架、网格、圆管、箱型梁等产品应用领域,构筑满足不同建筑需求的钢结构产品体系。

装配式围护部品。积极发展配套装配式内外墙体系统、结构与保温一体化系统、高性能门窗系统和屋面遮阳系统等。引进和培育新型建材企业,重点发展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的预制外围护系统、复合装配式外墙保温板、装配式轻质隔墙系统、轻质薄板等围护隔墙部品。以加气混凝土板材为突破口,延伸发展各类复合保温、预埋管线等单元体墙体。提高被动式低能耗住宅围护部品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加强适用于新型墙体材料的专用施工机具、配件、高性能防水嵌缝密封材料、专用砂浆等产品的研发与配套。加快发展遮阳材料、种植屋面、热反射屋面、通风屋面、保温防水一体化柔性屋面等具有生态功能屋面系统。

装修部品体系。力争对接引进骨干人造板、卫浴和家具企业,积极发展整体式厨房、整体式卫生间、整体收纳等。以一体化卫生间,一体化厨房和整体衣柜、收纳储物柜等装饰装修集成产品为重点,提升综合集成能力。积极发展各类集成管道系统,重点提高排水塑料管道系统、低噪声排水管道系统、地板辐射采暖塑料管道系统、太阳能等生活热水塑料管道系统、室内通风塑料管道系统以及消防用水塑料管道系统等建筑领域应用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连接等配套水平,积极发展建筑新风系统。

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培育发展装饰装修建材,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工装和家装市场需求,力争对接引进骨干人造板、卫浴和家具企业,积极发展整体式厨房、整体式卫生间、整体收纳等,加快发展以五金卫浴、保温密封材料、竹木制品等为代表的具有节能减排、健康环保、美观时尚、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新型、绿色装饰装修材料。

2)新型建材

新型墙体材料。推进材料应用、功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及添加辅料、绿色节能环保材料。重点发展以工业废渣、农作物秸秆、生活、建筑垃圾等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发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海绵城市、城市生态功能修复、文化旅游、美丽乡村等建设需要的墙体屋面材料。

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推进混凝土及制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础再造,全面提高运营效率、产品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部品部件、综合管廊预制部品部件等混凝土及制品开发生产与应用,鼓励企业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尾矿、废石等生产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

精品石材。依托武隆石材(大理石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开发具有武陵山区鲜明特色的石材产品,重点发展中高档建筑装饰板材、复合板材、人造石等精深加工产品,满足家装市场需求的薄型化、规格化石材产品,以及异形产品、石雕石刻工艺品、拼花产品、文化艺术品等高附加值的创意设计新产品。

陶瓷建材。在现有陶瓷瓦产业基础上,鼓励企业转型发展中高档大尺寸、薄形化,具有防滑、抗菌、抗静电等性能的高附加值陶瓷砖。大力引进结构性、功能性特种陶瓷制品、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生产企业。鼓励企业利用各类废弃资源生产轻质陶瓷保温砖。

3)其他新兴建材产业培育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发展环境友好型耐火材料、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及制品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探索空气净化材料、抗菌防霉材料、耐污自洁材料、热反射隔热材料、负离子养生材料等功能性建材产品的生产和应用,突破关键材料制备与推广应用瓶颈,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培育新兴建材产业新增长极。

3.重点支撑项目

十四五时期,绿色建材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包括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武汉卓尔绿色建材项目、特种陶瓷生产项目等15个重大项目,主要涵盖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其他新兴建材等细分领域。

专栏2 绿色建材产业重点支撑项目

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项目,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绿色生产基地项目,智能化装配式建筑施工安装基地项目

新型建材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产业和土地综合利用项目,武汉卓尔绿色建材项目,年产60万立方蒸压轻质(ALC)建材加工项目,年产沥青混凝土10万吨、水泥混凝土10立方米项目,年产4万吨莫来石资源化利用项目,新型石材项目,新型保温墙体材料项目,新型装饰装修材料项目,新型耐火材料生产项目,特种陶瓷生产项目,钻井岩屑资源化利用(10万吨/年)项目等。

其他项目:绿色建材仓储项目

(三)新能源汽车

1.发展思路

聚焦新能源商用车这一细分领域,重点支持穗通汽车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加大对钣金焊接、总装等环节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创新,提高整车产品质量,加大全区在交通、市政、物流等领域对纯电动公交车、纯电动城市客车、纯电动物流车等新能源商用车的使用比例,支持企业做大新能源商用车产业规模,积极对接两江新区,争取成为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配套生产基地,吸引上下游零部件企业在武隆集聚,做大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打造全市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

2.重点方向

3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方向示意图

新能源商用车。筑牢优势细分领域,聚焦纯电动公交车、纯电动城市客车、纯电动物流车、新能源重卡、新能源旅居车、新能源环卫车等系列产品,注重生产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投入,提升整车轻量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与两江新区汽车生产企业和华南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从事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在产、学、研、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强化武隆在该系列产品中的市场地位和优势。

汽摩零部件。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着重延伸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聚焦电机、电空调、电转向等细分领域,做精做优细分产品,做大做响产品品牌,积极对接两江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争取承接一批中小企业转移到武隆生产,逐步做大规模。巩固提升以汽摩零部件等为主的传统装备制造业,推动现有汽摩零部件企业提档升级,应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小型电动车。以轻便化、小型化、节能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聚焦旅游景区、小城镇、农村领域以及物流配送的电动车市场,重点改造升级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力争引进国内整车生产企业,鼓励本土物流企业采购小型电动车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拓展渠道拉动销售,进一步扩大小型电动车生产规模。

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推广以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公共充电服务模式。结合全域旅游发展,优先在旅游景区、旅游公路上布局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网络。加快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推进交通标志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促进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通信设施、智能路侧设备、车载终端之间的智能互联,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智慧出行的基础条件。通过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和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提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各类应用场景,吸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的硬件和软件生产企业来武隆发展。

3.重点支撑项目

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新能源商用车、电机研发生产基地等14个项目,主要涵盖新能源商用车、汽摩零部件、小型电动车、基础设施体系等多个细分领域。

专栏3 新能源汽车重点支撑项目

新能源商用车:重庆穗通新能源汽车商用车整车生产项目、年产5000辆新能源商用车生产项目。

汽摩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生产项目、智能增程器生产项目、新能源汽车空调生产项目、新能源汽车电机开发生产项目、汽车零部件项目、汽车曲轴/通机曲轴毛坯项目、整车线束总成项目、改装车项目、摩托车曲轴项目、货车车钩及摇枕、侧架生产项目等

小型电动车:小型电动车生产项目。

基础设施体系:小型电动车充电桩生产项目。

(四)旅游装备及消费品

1.发展思路

顺应高品质生活需要,围绕特色、智能、健康、时尚、精致发展方向,突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主攻方向,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链群,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增强与关联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促进旅游装备及消费品成为工业领域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排头兵。到2025年,引进旅游装备及消费品龙头企业2家以上,培育现有龙头企业产值突破2亿元的达到3家以上,旅游装备及消费品产值达到20亿元。

2.重点方向

4 旅游装备及消费品重点发展方向示意图

绿色食品。以保障安全、运动休闲、营养健康为方向,挖掘利用特色农林畜资源,强化风味功能研究,推动豆类、薯类、高山蔬菜、茶叶、羊牛猪肉等食品工业化、标准化发展,培育发展以功能性食品和美食工业品为代表的运动健康消费品。特色食品。依托资源优势,将特色农产品加工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培育特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武隆好礼旅游特色农产品,重点开发武隆苕粉、羊角豆干、羊角醋、竹笋等,打造农副产业深加工基地,逐步形成结构优、产业链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系。佐餐食品。以武隆高山萝卜、白菜、马铃薯、辣椒、甘蓝等为原材料,与涪陵等加强高山蔬菜加工协作,大力发展老咸菜、榨菜、泡菜、渣海椒、油辣椒等佐餐食品。肉制品。利用武隆碗碗羊肉品牌基础,重点引进、开发生态羊肉产品,做大做强武隆的山羊肉制品加工业。酒水饮料。充分利用武隆生态优势资源,开发武隆特色茶饮料、高山矿泉水等,开发武隆青茶”“武隆老鹰茶等,培育五隆九”“仙女村酒文化品牌,承袭传统的酿制方法,发展特色窖藏白酒、中药材泡酒等。康养食品。充分挖掘武隆厚朴、金银花、玄参、续断、黄柏道地药材资源潜力,开发一批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或配方的药皂、药酒、药包等健康商品,研发一批清热解毒、开胃健脾等功能性食品和饮品,重点发展特膳食品、茶、酒、饮料、高山蜂蜜等保健食品,打造康养武隆大礼包。

户外运动用品。依托世界三大顶级赛事基地,大力推动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打造重庆市户外运动产业基地。依托重庆造船、通用航空等制造业发展,做好游艇、旅游直升机等大型旅游装备的相关配套产业。围绕体育、旅游、健身等消费市场,以登山拐杖、户外骑行、冰雪运动、救援器具、洞穴探险等小型户外运动装备为重点,引入生产碳纤维类、智能可穿戴装备等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户外运动产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旅游商品。结合武隆生态旅游资源,与玩、看、用深度结合,扩大旅游商品规模、优化结构和提升产品品质及品牌形象,打造武隆有礼系列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立足景区文化资源,大力引进文创产品开发战略合作伙伴,扶持本土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打造系列旅游纪念品。旅游箱包。依托武隆广大旅游人群,引入箱包生产龙头企业,发展与武隆旅游特色紧密结合的拉杆箱、旅行箱、旅游背包等功能型产品。工艺美术品。立足武隆特色陶土优势,结合仙女山、芙蓉洞、白马山等景区,发展具有武隆特色的礼品陶、纪念陶、文创陶、艺术陶等七彩陶工艺制品。开发以青吉棕编、后坪木器等为代表的非遗旅游工艺商品,全方位展现武隆旅游文化特色。

智能消费品。加强与两江新区产业配套协作,培育发展以智能家居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智能消费品。智能家居。培育壮大智能家居产业,加快引育高端家具品牌家电等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推动家居行业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信息等智能产业开展技术合作,发展智能安防、智能家具、智能照明、智能洁具等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结合旅游提档升级契机,加大相关龙头企业的引入,推动智能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智能运动手表、智能健康手环、眼镜、头箍、服饰等为重点,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特色轻工。纸制品。大力发展再生纸领域,做好环保再生纸产业的技改升级,重点发展铜版纸包装和瓦楞纸包装的回收利用技术,以箱板纸,日用品、快递包装、智能终端产品包装盒等外包装用纸为重点,发展低能耗、轻污染的环保型纸产品,对园区其他企业在印刷包装上形成配套。围绕为两江新区笔电、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做配套的发展思路,积极参与智能终端外包装材料的供应,加快引进承接纸制品、包装等重点企业。陶瓷制品。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带来传统技艺精品,以及吸纳新人新技术自主创新研发武隆陶艺的双脚并进方式,打造武隆制陶品牌。从手工少量制作的单品、孤品初期,发展至中期工业化生产的日用陶、景观陶、装饰陶,并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

特色旅游装备。游乐设施。依托武隆广博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新型旅游业态,加大龙头企业招揽力度,以主题公园、室内乐园的游乐设施为重点,加大设备技术引入开发,积极探索发展具有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元素、引领时尚潮流的高水平产品,重点发展游乐园设备、体验式旅游设施等,推进主题公园产业配套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主题公园游乐设施装备及配套产业化应用基地。索道缆车。以满足山岳型景区旅游为导向,以单线连续循环脱挂式客运索道、大跨度大运量的往复索道、双承载单牵引循环脱挂式索道等产品为重点,探索建设专业化新设备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鼓励索道缆车设计、制造、安装、修理一体化发展。

3.重点支撑项目

十四五时期,旅游装备及消费品发展重点项目包括羊角豆干产业化项目、智能家居生产项目等20余个,包含绿色食品、户外运动用品、旅游商品、智能消费品、特色轻工、特色旅游装备等多个领域。

专栏4 旅游装备及消费品重点支撑项目

绿色食品隆高山生态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羊角豆干产业化项目、武隆碗碗羊肉及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武隆苕粉产业化项目、瑞唐粮油日产100吨优质大米改(扩)建项目、武汉卓尔蔬菜加工生产项目、武隆区食用竹笋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年产量1800吨的鱼佐料加工项目、桐梓辣椒产业深加工项目、武隆区菊花种植与加工项目等。

户外运动用品:户外骑行装备生产项目、洞穴探险装备生产项目。

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加工项目、七彩陶生产加工项目、非遗旅游工艺商品加工项目。

智能消费品:武汉卓尔智能马桶生产加工项目、年产10万台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及智能厕所项目、年产10万台智能穿戴及机器人项目、智能家居生产项目等。

特色轻工年产30万吨再生包装纸工程项目。

特色旅游装备游乐设施生产项目、索道缆车生产项目。

四、信息化发展重点

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全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同部署同安排,切实提升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紧紧围绕全市建设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集群的产业大布局,积极承接成渝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2025年,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建成市内前列、特色突出的宜游、宜养、宜居、宜业的智慧名城,打造渝东南城镇群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范例。

信息设施相对完善。4G网络实现全面、深度覆盖,5G网络规模大幅提升,5G重点应用场景更加广泛,IPv6流量调度能力显著提升,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核心承载能力大幅增强,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保障更加全面。

智慧旅游全域覆盖。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要素,整合全域的资源优势,发展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六大要素,实现资源配置合理、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提质增效升级。

民生服务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便捷惠民,信息化对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有效发挥,医疗、教育、交通、就业、社保、养老等领域的数字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多样化、便捷化的数字民生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全民数字技能稳步提升。

城市治理精细敏捷。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体系日趋完善,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推进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网络化智慧化的惠民服务能力和精准高效的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力争建成全市一流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点。

政务运行协同高效。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新型智能中枢全面建成投用,党政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政务服务模式全面推广,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做到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标准更加完善,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住建、智慧园区等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带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城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1.感知识别设施

围绕城市建设与发展各领域业务应用需求,统筹建设智慧城市神经末梢。加快各类传感器在地下管廊、交通设施、环保监测站等重要点位的规模部署,逐步推进智能能源表计迭代更新,加快视频监控、气体监测仪、消防压力传感器等前端智能感知设备的建设部署,构建复合化、立体化的监测感知网络。促进基础设施、感知信息、城市综合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协同调度,对能源、水利、城管、气象等物联传感设备综合集成化管理,提升监测预警和远程控制能力,为应急指挥、领导决策、公众参与提供支撑。

2.网络传输设施

加大高速光网、4G/5G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加快5G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区5G基站建设数量,扩大5G移动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全区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场所、热点区域的5G网络建设,构建智慧城市神经网络。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建立NBIoTLTE Cat.15G NR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设要求,加强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化建设。加快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化部署,带动IPv6用户提升。推动内容分发网络向大容量、广覆盖、智能化演进,不断增强网络流量承载和分发能力。

3.计算存储设施

按照全市新型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体系的统筹布局,推进政务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结合对区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业务应用需求进行总体评估,加快推动使用年限较久、运行成本高、支撑能力弱的机房和小型数据中心向数字武隆云平台数据中心归并整合。推进边缘计算节点规划布局,探索边云协同的解决方案,提升城市数据处理效率,减轻云端负荷,为用户提供更快速的响应。谋划布局大数据产业园,抢抓川渝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充分利用武隆高山地区常年气温低,能较大降低用电成本,无线环境比城镇单纯、电磁干扰较少、信号稳定性较好的天然优势,着力引进数据资源型龙头企业,发展数据处理、数据标注、服务外包、物联网、数字内容等大数据产业,鼓励企业将灾备数据中心落户武隆。

(二)建设智慧城市大脑

1.推进数字武隆云平台建设

依托数字重庆云平台,主要通过租赁或自建云服务的方式,建设数字武隆云平台,区级各部门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申请使用。以系统迁移上云、内部孤岛系统整合为重点,有序推进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上云和整合工作。支持各部门结合自身业务需求,依托数字武隆云平台,推动旅游大数据云、工业云等企业云接入云平台,构建共享共用共连的云服务体系。

2.打造武隆区数据共享交换体系

按照谁生产、谁治理,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按规范开展政务数据资源的梳理及关联整合,对自身原始业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打造部门数据资源池,优化武隆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加大相关部门接入力度,升级完善数据共享目录管理、数据交换管理功能,推动横向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纵向与市级系统对接,实现市、区两级架构互联互通。推动跨部门、公共服务机构、互联网、运营商等社会数据资源汇聚整合,构建主题数据库。依托市级政务数据资源开放系统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开放,鼓励本地企业利用开放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研发,相关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约定、依法提供等方式授权有相关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开展政府数据增值开发应用。

3.建设智慧城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基于数字孪生理念,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数据为基本要素,以指挥调度、指令下达、信息研判、资源调配、综合管理为基本职能,以构建统一指挥、联网联动工作机制为核心,整合现有的通讯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应急联动资源,打造全区的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为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高效、准确、全面、直观的数据。搭建市民服务门户平台,整合武隆区现有门户网站、APP、综合服务热线,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发布规范,统一接入到全市市民生活服务门户。基于全市统一的市民生活服务门户,进一步丰富武隆区市民生活服务,优化政务公开、办事服务等功能,打造武隆区特色市民生活服务门户,聚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政务服务信息和便民公共服务信息。

(三)发展智能化创新应用

1.全域智慧文旅

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加快建立全域智慧旅游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推动旅游与文化、康养、会展等融合发展,整合全域的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实现旅游资源配置合理、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1)智慧旅游依托武隆区数据资源平台,积极推进交通、商贸、气象等涉旅数据资源深度互联互通、共享互用,整合全区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实现智能化旅游服务的全覆盖,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产品网络化定制、旅游商品全渠道营销、旅游服务在线预售预订等线上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开发景区景点网络虚拟漫游体验试点项目。

2)智慧文化加强旅游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加强对本地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拓宽文化旅游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AR/VR/MR5G网络提升文化表现形式,推出更多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吸引力强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培育,提升数字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发挥印象武隆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带动作用,促进数字影视动漫、文化艺术设计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3)智慧康养充分发挥武隆旅游产业优势,搭建医疗健康云服务平台,加快智慧康养设备的应用,推动康养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个人康养档案,加大体质分析仪、睡眠与生活数据监测器、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康养设备应用,探索与市内外高端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人群的康养需求,提供一对一的康养方案,实现边医边养、综合治疗。依托仙女山国际生态康养小镇等康养项目,推出多层次多元化康养服务,提供适合康养的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趋势分析等高品质服务,推动旅游度假、健康养老、休闲养生、医疗康复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4)智慧会展充分挖掘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推动会议、展览、节事、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消费节、音乐节、艺术季、体育赛事等节事活动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以新技术、新平台推进传播方式、渠道变革,减少会展活动中纸质宣传资料,实现会展活动线上线下双层沟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人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精细化分析,从中挖掘消费、场景、服务新模式,将流量细耕,变流量为留量,创造再生利益。

2.智慧民生服务

按照便民惠民、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原则,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理念,创新武隆区民生服务模式、丰富民生服务内容、整合民生服务渠道,完善信息惠民服务,切实改善民生服务质量。

1)智慧医疗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建立以区人民医院为核心的影像、检验、心电、病理四大医疗云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形成互联互通医疗健康信息网络,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新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依托市民服务门户平台,打造一个全方位、一站式的健康服务门户,为居民提供多种途径的在线挂号、医疗健康档案查询、检验检查报告调阅、在线咨询、健康宣教等服务,提升居民就医体验和满意度。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心电、区域检验、区域病理、远程会诊、远程超声等系统。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公共卫生防护与管理能力。

2)智慧教育着力改善智慧教育发展基础环境,推动建设统一认证的教育无线城域网。构建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推进教育信息系统整合,积极对接国家和市级教育资源平台,实现教育数据从单一领域向全领域的数据汇聚与开发利用,提供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决策等数据服务,深化学习培训、家校沟通等智能化服务。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促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支持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络升级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推广智能教具和移动学习终端应用,开展互动沉浸式教学试点。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提速提质。

3)智慧养老创新智慧养老产品供给,鼓励布设便携监护信息终端,鼓励远程医疗建设,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接入养老服务体系。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运营武隆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养老服务生态。探索开发老年人e卡通,实现养老服务线下、线上相融合。绘制老年人关爱地图,建立涉老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关爱援助精准快速。依托武隆丰富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智慧养老用地点位布局。

4)智慧就业社保用好市级智能就业服务平台和智能社保服务平台,构建集基层服务窗口、网上办事大厅、自助服务一体机、移动终端、电话热线等多种服务渠道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拓展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范围,建立人社电子档案,汇聚就业经历、技能培训、参保缴费、权益保障和惩罚奖励等数据,加强就业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开发,为求职人员量身定制、精准匹配工作岗位,提供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在线学习和技能培训课程,助推新业态、新产业的孵化。

5)智慧医保依托全市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平台、医疗保障支付管理平台、医疗保障智能监管平台,促进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提升医保业务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加强医保监管,积极探索与延展医保服务,充分利用重庆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渝快办和自助服务机器人等提供标准化医保业务服务、价格与采购服务、政策服务等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服务需求,提升医保服务便捷化水平。

6)智慧社区紧紧围绕便捷、安全、健康、和谐的建设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社区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社区服务智能化和个性化。增强社区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用好全市统一的智能社区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各单位的行政审批和公共便民服务下沉至社区,同时支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减负增能,方便社区居民办理业务,选择若干样板社区,打造智慧社区试点。

7)提升全民数字技能面向缺乏数字技能的农村农民、社区居民等数字技能缺乏人员,发动社区、公益组织等机构,设立基层数字技术服务中心,开设免费的计算机和数字知识讲座和指导培训,提高其智能终端操作及数字信息获取能力。为缺乏数字技能的农民,提供资金支持,支持购买智能化数字设备,并鼓励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面向传统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数字知识、ICT技术以及新兴数字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等内容的培训,实现武隆区传统行业专业数字技能水平的大幅提升。深入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多社会场景,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应用创新并行,开展农民、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信息弱势群体使用数字工具的重点帮扶。

3.智慧城市治理

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为引领,综合运用GI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设施物物互联、感知立体精准、资源集约共享、执法科学规范的城市治理模式,促进城市治理高效有序,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1)智慧城管加快原有市政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道路照明、供水供气供电、防汛排涝、停车泊位、公厕点位等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推进城市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整合与大数据分析,有效推进城市问题的解决,实现动态长效管理,统筹推进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业务的智慧化应用。

2)智慧公共安全加快雪亮工程实施,推动视频监控设施在其未覆盖的区域按需布放,升级改造现有视频监控设备,加速公共区域高清摄像头布放。全面整合现有公共区域、行业部门、社会单位视频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行业(领域)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构建公共安全事件预测模型,助力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运行和重大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控。

3)智慧应急全面落实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改革新举措,适应平时经济管理和战时应急调度新需求,推进武隆区智慧应急体系建设。实时监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重点推进山体、水利、垃圾填埋场、危险物品、消防设施等领域现场感知网络建设,规范回传数据,整合应急、公安、消防、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数据,开展数据挖掘分析、量化安全指标、建立应急知识库,实现智能分析、实时预警与智能决策。

4)智慧交通推广公交手机支付、客运网上购票、客运人脸识别检票、ETC、无人机路况监测等数字化应用,提高游客和本地市民出行服务水平。搭建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汇聚交通支付记录、车辆北斗(GPS)定位、RFID电子车牌、车检器数据、视频卡口图像、航拍图像、车载自动诊断、手机信令数据等动态交通数据,加快跨系统、部门、区域交通数据共享,构建跨部门、区域协调指挥调度网络化服务体系,提升全区交通运营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完善城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进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充电桩建设,提升充电桩智能化水平。

5)智慧环保用好重庆市自然资源监测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区国土资源生命周期全过程监管,实现武隆区全域空间的一张底图,科学划定武隆区的三区四线,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参照市级标准规范,围绕大气、水、土壤、森林、固废、噪声、辐射等生态环境监管领域,建立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工业企业能耗、城市照明能耗、交通运输车辆油耗等监控,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新标准开展绿色低碳生产,加快LED路灯推广,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智慧政府管理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武隆区新型智慧城市大脑,破除数据壁垒,促进各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业务高效协作,打造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管理新模式。

1)智慧政务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在全渝通办的总体设计引领下,依托重庆市网上办事大厅渝快办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服务,逐步实现线上线下一个标准。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府运行和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建立全区统一的智能办公政务OA系统,优化完善政务服务流程,实现政务管理数据电子化、流程标准化、办事网络化、业务协同化、信息公开化,创新政务模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智慧机关按照智能化、集约化、高效能、低成本的建设要求,有计划、分步骤整合机关内部控制、公共服务及管理信息,统筹机关办公场所人、物、楼宇、组织等资源,实现楼宇智能化、办公智能化、内控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应用智能化。提高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和智能化水平,夯实办公用房管理,重点增强访客和干部职工进出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对公务用车实行动态监管。

3)智慧监管建立质量信息追溯系统,集成监管服务、企业服务和公众服务三大功能模块,实现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特种设备等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和信息共享的全流程追溯,对接市级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信息平台。建立监管数据推送反馈机制和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监管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完善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实现一处发现、多方联动、协同监管,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

5.智慧产业融合

立足武隆区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的原则,着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

1)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发展人工智能、通讯设备、智能终端等制造环节,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支持区内企业围绕产品组装、仓储、运输等环节,加快引入机械臂、机器人、视觉检测设备、电子看板、AGV小车等数字化装备。鼓励企业运用IPv65G、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建设高效稳定的企业级工业网络。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建设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制造执行(MES)等信息系统。支持企业联合智能制造服务商定制智能化组装、自动化检测、无人化物流等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面向装备、食品等行业,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企业节点,推动标识应用。

2)服务业与信息化融合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聚焦云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做强要素流动、数字监管、总部集聚功能。推动智能化电商建设,鼓励支持本地化电商平台发展,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商务。推动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商圈实体商家产品和服务,发展商圈O2O电子商务,推动一部手机购商圈建设。鼓励旅游装备及消费品市场加快推进互联网+应用,提升智慧消费体验。推动发展线上会展服务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会展,提供线上会馆展示体验、线上商品展销、线上订购及线下配送服务。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实施智慧物流工程,推动建设物流服务平台、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仓储物流管理(WMS)系统,发展智慧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积极链接重庆市公共物流系统和多式联运系统,推进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甩挂运输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物流配送智慧化、网络高效化。大力发展数字文旅。推进旅游产业全面数字化,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开发武隆区云旅游、云娱乐模式及路径。

3)农业与信息化融合整合农业农村、商务、扶贫、供销等部门资源,推动形成农业大数据合力。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与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提供企业合作,提升农业机械设备和生产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实现基层农技指导服务及时有效。发展具有特色的农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和农业传统体验游,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打造美丽示范乡村。

4)促进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一是积极培育新兴软件。面向智能制造、新型消费等应用场景需求,力争引进一批软件开发企业落户武隆,面向行业需求开发新一代商业智能、数据挖掘、语音识别、数据可视化、语义搜索、空间分析、数据安全等软件产品;积极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型软件企业,重点发展以操作系统、数据库、云计算平台等为主的基础软件以及面向企业管理、工业控制、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需要的应用软件。二是推进传统文化资源向数字化媒介转化。深入挖掘乌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宗教文化、喀斯特文化等内涵,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武隆区文化LOGO,创新文创产品设计;推动文化资源和产品的数字化开发,打造文化影视、音乐作品、动漫、游戏、电竞等的数字文创产品,助推武隆文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依托武隆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网红经济优势,开启创意直播+营销模式。推动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

五、产业布局优化

按照互补协同、产业集聚、集约开发、特色发展的规划布局理念,立足武隆工业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未来产业集聚和拓展特征,以及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优化构建一城四组团多点产业发展布局,形成支撑武隆生态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5 武隆工业一城四组团多点布局示意图

(一)一城:凤来新城

依托武两高速、三环高速、南涪铁路、渝湘高铁等通道,以凤来新城为连接点,积极承接主城都市区外溢功能和产业,放大主城都市区加速发展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辐射带动红利。强化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主城中心城区园区补链成群发展,协同涪陵、南川等周边区域,以招引落地一批引领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抓手,差异互补推动上下游合作,打造高端化产业链。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产业,配套发展以物流业、商贸服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二)四组团:白马、长坝、平桥、鸭江

围绕打造生态工业集群,着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产业,升级改造传统加工制造业,充分利用各组团区位、交通、资源等特点优势,强化功能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集聚化发展。2025年,工业园区四组团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白马组团。白马组团紧邻白马城镇,距武隆城区24公里、重庆主城128公里,规划范围6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绿色建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利用标准厂房孵化作用,培育发展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分类推进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做大做强核心龙头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到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长坝组团。长坝组团紧邻长坝城镇,距武隆城区38公里、重庆主城132公里,规划范围2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联合平桥组团重点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巩固发展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积极推进页岩气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平桥组团。平桥组团紧邻平桥城镇,距武隆城区56公里、重庆主城107公里,规划范围1.5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巩固提升以汽摩零部件等为主的传统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到2025年,实现园区工业产值10亿元。

鸭江组团。鸭江组团紧邻鸭江城镇,距武隆城区63公里、重庆主城120公里,规划范围2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页岩气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应用,布局建设冷热电三联供或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站,充分发挥对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的双重削峰填谷作用,增加能源供应安全性。2025年,实现园区工业产值5亿元。

(三)多点:中小企业集聚区+产业孵化园

在工业园区外旅游沿线区域、页岩气储量丰富、重点乡镇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区基地建设,鼓励利用政府闲置资产和闲置工业用地、重点乡镇建设预留产业发展空间,用于生态工业发展。在凤山街道、芙蓉街道、羊角街道、白马镇、江口镇、平桥镇、凤来镇等要素保障条件相对较好、加工制造型企业相对较多的乡镇建设中小企业集聚区,在页岩气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的乡镇,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发展,推动全区工业合理布局、竞相发展。到2025年,中小企业集聚区+产业孵化园建设规模达到2平方公里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3主要产业载体工业生产力布局(2025年)

组团名称

产业发展重点

工业总产值(亿元)

白马组团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

30

长坝组团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巩固发展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积极推进发展页岩气产业。

15

平桥组团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巩固提升以汽摩零部件等为主的传统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

10

鸭江组团

加快推进页岩气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应用。

5

多点(工业集聚区+产业孵化园)

以凤山街道、芙蓉街道、羊角街道、白马镇、江口镇、平桥镇、凤来镇等为主,合理布局清洁能源产业、旅游商品、绿色食品、信息技术等产业。在页岩气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的乡镇,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建设。

100

合计(亿元)

160

六、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一)强化技术创新引领

1.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普惠性政策宣传,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自建或联建研发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品申报和服务工作。支持企业加强校(院)地、校(院)企合作,重点围绕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助推计划,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创业主体的力度,建立科技创新资金池,扶持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

支持企业创新研发,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升级产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发展品牌化优势;提升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引进培育科技型新兴产业主体,培养科技创新领跑者,引领创新趋势、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创新升级,着力推动罡阳机械、唐阳机械等一批汽摩配件企业技改扩能,实施生产线数据化、智能化改造和产品研发创新,融入全市汽车配件行业高端供应链;推动穗通车业产品向新能源商用汽车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层级、扩大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合资入股,推进纸制品项目建设,打造渝东南再生纸生产基地。推动旅游装备及消费品提档升级,推动豆制品企业做大做强,助推羊角豆制品、久味夙等一批食品企业改进工艺、升级产品、拓展市场;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引资整合生产资源,打造为武隆特色食品品牌。引导羊角醋、武隆苕粉等特色食品入园发展工业化生产。充分依托本地农产品资源,聚焦主城都市区生活消费品供应和本地旅游商品打造等发展路径,借力凤来新城的窗口平台,引进培育冷链物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积极引进智能家居、消费品电子产品、旅游文创产品、户外运动装备等产业项目。

3.支持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

贯彻落实国家和市级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创新创业措施和服务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支持鼓励企业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争取山东对口支援单位支持,对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市内高校以及国家、市级科研机构,通过许可、转让、入股等方式合力筹建专家工作室、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建设立研发机构及研发中心。积极承接各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溢出转化,提高武隆本地转化率,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推进体系。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申报各类专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推动知产权转化交易,支持骨干龙头企业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4.构建科技型企业孵化空间

积极引育专业化孵化器、加速器等机构,探索建立针对生态工业的标准化孵化流程体系,常态化开展孵化项目路演、推荐活动,促进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工业APP(应用程序)、工业设计等行业(领域)科技型企业加速孵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研设施向科技型企业开发和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积极引育天使、创投机构,推动商业银行、融资租赁企业、保险机构开发契合初创型企业的融资产品或保险产品,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加强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

加快补齐重点整机产品产业链短板,协同两江新区、高新区、涪陵区、南川区等产业整体布局,突出武隆工业优势领域,聚集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建材产业、新能源汽车等强化与周边区域上下游关联企业的配套协同。支持重点细分领域提速发展,发挥龙头企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研发能力,结合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建设,推动行业相关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学研联盟、检验检测平台等机构。

2.优化重点企业供应链体系建设

推动制定内循环鼓励政策,抓住国内大循环机遇,优先做好“区群微循环,鼓励辖区内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产业联盟等方式带动辖区内非关联企业进入产业链和配套体系。提升供应链信息化水平,推动重点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和供应链运输管理,按风险等级建立预警机制,对风险等级较高的找好“备份”企业,提前增加相关原材料、零部件储备。引导同行业企业、以及主要工艺(工序)相似度较高的跨行业企业深化供应链信息共享。鼓励重点企业通过中欧(重庆)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示范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渠道,加速有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有效配置。

(三)培育优质市场主体

1.聚焦龙头企业培育

以“龙头企业培育”为行动指南,奋力打造质优量大的工业企业“领头羊”。深入开展走访调研行动,每年筛选3规模以上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制定武隆工业企业培育激励政策,全方位支持企业做好、做优、做强;个性化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协助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定期召开专班交流座谈会议,部门企业双向交流互动,形成企业培育、企业竞争正确导向。

2.聚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全面落实中央及市、区涉企优惠政策,切实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振工业企业发展信心。持续深化“降本增效”“人才保障”“走访服务民企”等活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帮助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梯次健康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和促进企业“个转企”“微升小”“小升规”,增强市场竞争力,激发民营资本创业投资活力。

3.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紧紧围绕生态工业重点发展方向,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不断完善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产业链条,进一步跟进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不断增强武隆工业发展后劲。创新招商方式,从“专业团队招商与中介招商”双轨并行逐渐转变为“市场招商”,近期采用中介招商机制,重点针对两江新区、高新区等重点区域,研究制定中介招商奖励政策,吸引大批中介招商机构愿意、乐意为武隆拉来投资客商。远期实行“市场招商”,以组建区级市场化招商引资队伍为主,通过其成熟的招商市场服务武隆经济,并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以资金、市场、产业发展环境吸引企业入驻。

(四)加快工业绿色转型

1.深入实施绿色制造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进能效领跑者和绿色工厂建设,推动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准,应用绿色低碳厂房建造(改造)技术,选用先进适用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设备,强化生产过程资源能源及污染物排放动态监管和管理,从源头优化用能结构、降低能源消耗量。积极引育第三方绿色制造服务商,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绿色理念由生产过程向供应链和产成品两端延伸,推动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和原材料选择过程中加强对环保性、重复利用性等方面考量,在供应链企业选择过程中提高对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面要求。大力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推进企业生产过程清洁化。

2.强化产业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

全面执行国家和地方产业准入相关要求,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坚决防范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产能向我区转移,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持续推动新建项目进园区,加快中小企业集聚区规范发展,持续引导园外分散企业入园。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工艺装备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先进质量管理和生产控制办法,健全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营销渠道,提升产能利用率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落后产能界定标准由主要依靠装备规模、工艺技术标准向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转变,持续推进能耗环保安全技术方面达不到标准、生产不合格产品或属于淘汰类的落后产能退出。切实做好退出落后产能涉及的职工安置,确保社会稳定。

3.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工业引领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工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以实现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为努力方向,积极推广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探索发展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让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经过综合处理后成为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料,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推动园区特色发展

1.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进一步完善生产配套体系,完善环保功能设施、公共综合管廊、网络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物流通道、设施建设,引进专业物流服务机构,加快白马货运码头等物流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构建高效便捷物流通道。进一步完善宜居功能体系,加快园区职工宜居服务的功能区建设,配套完善商业、教育、文体、医疗等设施,统筹规划市政设施建设、健全市政管理,布置各组团的公交线路网络,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吸引生产要素聚集。

2.加快建设智慧园区

把建设新型智慧园区作为园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促进武隆智慧工业园区建设,使其在更高水平上与前沿科技相拥抱,使其在更高水平上与市场相拥抱,使其在更高水平上与重庆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建设和推广应用资源共享的工业云服务平台,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探索云设计云制造云服务,参与打造重庆汽车摩托车零配件行业的工业云生态系统,参与建设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推进园区管理精细化,加快启动与市级管理平台对接,完成平台数据交互,全面建成智慧园区管理系统。推进服务功能专业化,整合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园区与市经信委和全市工业园区信息共享,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成园区OA办公系统、云视频系统和5G网络等工业互联网平台。

3.创新园区发展模式

探索园区合作发展模式,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市区合作互动,探索建立飞地园区,参与区域产业链布局和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税收共享、产业链互补协同的跨区域园区合作。探索园区运营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平台公司从建设者向运营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加强园区行政审批、运营管理、企业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为入园企业提供基础物业服务和产业增值服务,降低企业管理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园区吸引力,增强园区发展内生动力。

(六)优化营商环境

1.优化重大项目建设机制

加强全区重大工业项目统筹调度,促进工业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建立完善全区重大工业项目推进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区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全区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建设,研究重大事项和重要政策,协调重大问题;组建重大工业项目一对一服务工作组,掌握项目推进情况,收集、解决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难点”“卡点问题。建立重大工业项目四张清单细化项目推进工作台账,加强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完工、投产到达产全过程管理;突出分类项目建设重点,切实发挥计划类项目对稳定工业投资的支撑作用,投产达产类项目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健全重大工业项目运行调度机制。建立重大工业项目生成机制,结合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情况,动态调整四张清单;建立工作专班、项目服务组两级调度机制,对重大工业项目开展专题调度,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共性问题;建立定期向市级、区级层面报送项目信息机制。强化重大工业项目问题化解。针对重大工业项目政府备案审批事项,要开辟绿色通道,精简流程、提高效率;针对水电气运以及能源、资金等要素保障事项,要提前部署、全力保障;针对供应链协调、市场开拓等市场化事项,要出台针对性产业政策并大力扶持。加大重大工业项目考核督查力度。促进工业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2.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实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围绕全区工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和培育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营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环境,为诚信守法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聚焦减税降负,降低企业经营性成本;清理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未经国务院批准的涉企保证金,严格执行已公布的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税负优惠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大凤来新城、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包括生态绿化环境)建设,加快完善各工业园区商贸、物流、金融等行业进入和公共安全部门(公安消防)进入,使产业环境更加优质、安全,促进产业企业入住。强化舆论宣传保障。大力推进“信用武隆”建设,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加大相关部门、企业和新闻媒体对武隆生态工业发展政策、规划布局和建设动态等的宣传力度,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市场引导、公众自愿等手段,形成有利于武隆工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1.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积极鼓励广大企业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动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对照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比对,加强与国际优质产品和国内一流产品的质量比对,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动企业及时修订企业标准,提升重点产品和服务标准与国内外标准水平的一致性,提高武隆造市场竞争力。

2.大力实施知名品牌培育计划

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创建一批品牌称号,培育一批品牌企业,打造一批品牌产品,提升一批品牌形象。推动企业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遵循认识—认知—认同品牌建设规律,加强品牌符号、购买理由、差异度、消费群体形象塑造等品牌关键内涵归纳提取,合理规划产品价格定位,促进消费者对品牌的审美认同、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逐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双品牌”“多品牌发展战略,精准制定不同品牌之间形象、价值差异化定位,增强对细分消费人群吸引力。加强统筹谋划,积极开展专业化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引育,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参与智博会、西洽会等本地重大会展活动品牌成果发布会。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品牌文化、品牌形象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品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武隆品牌在区域中的影响力、竞争力。

(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1.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机遇,以乐山市为合作重点,借鉴乐山大佛印象文创产品的发展思路,在旅游商品、旅游文创产品、户外运动用品等方面积极开展产业上下游合作、产业互补配套、产业融合发展。

2.深入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紧紧抓住武两高速开工建设缩短两地时空距离的机遇,加强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涪陵区、南川区等的合作,努力将武隆打造成为主城都市区的产业承接区,积极与两江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重庆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代加工企业、涪陵区的页岩气企业、南川区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常态化对接,掌握企业需求,积极做好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并为企业未来迁入武隆创造条件。

3.加快建立与特色发展城市交流机制

结合武隆当前产业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对标选择先进城市和领先地区,在产业选择、载体发展模式、市场主体引进、民营资本利用、产业要素保障等领域,通过合作举办特定领域交流会议、论坛等形式,开展城市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共享优势资源,提升武隆区生态工业转型升级效率,推动生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全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全过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全区上下要把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选准产业方向,找准发展路径,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细化落实。区经济信息委要发挥牵头作用,相关单位要增强全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部门推进合力,把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加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市区级财政专项资金改革创新和整合使用,集中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汇集,促进财政专项资金效用最大化。持续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银行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信贷投放额度,重点投向清洁能源、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产业的关键领域。持续发挥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中小微企业转贷应急周转资金等专项发展基金作用,有效预防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及时获得金融机构续贷支持。持续实施民营小微金融服务首次贷款扩面增量行动,进一步发挥好助保贷等银政合作产品的作用,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引导金融机构对市场前景好、诚信经营,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不断贷、不抽贷。

加大土地保障。大力开展僵尸、空壳、违约、关停、半拉子企业的自建厂房和标准厂房闲置资产清理处置,将不符合入驻签订合同事项的工业项目通过解约、诉讼、嫁接、入股、回购等方式腾出厂房,实施腾笼换鸟,引优势企业、科技型企业入驻,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创新用地出让方式,逐步推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方式供地,采用租赁和弹性年期出让方式供地的,可根据企业意愿灵活设定租赁期限和出让年限。按照武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合理进行用地布局,科学新增工业用地建设,加快打造凤来新城,积极拓展工业用地范围,为重大项目落地做好前期准备。

注重人才保障。集聚各类创新人才,持续稳定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围绕清洁能源、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等重点产业,采取柔性引才制度,挖掘周末专家”“网上专家”“度假专家潜力,打造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和智力高地,为武隆生态工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加大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引进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专门针对武隆急需的一线产业工人进行培训,在条件允许的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公共实训基地,保障企业产业人才需求。建立候鸟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善待善用来武隆休闲、度假、养老的各类专家人才,进行分类登记、动态掌握、主动对接,建立契约化管理机制,切实发挥其智力资源优势。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好专家院士实验基地和研究成果转化平台,为实验团队、项目提供优质保障。强化重点人才引进,探索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产业+机构+人才模式,加快推进人才实验基地、孵化园、研究院建设,让创新人才立住脚、扎下根。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完善人才医疗保障、住房保障、交通补贴、财政补助等配套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三)加强规划统筹

按照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深入推进多规合一,加强与武隆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环保生态、民生事业等规划有机衔接。加强与主城及周边城市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的协同规划,引导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深入实施园区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鼓励园区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发展政策、发展环境、发展需求,稳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空间。加强与区内外工业领域专家合作交流,加快创建工业产业专家信息库,开展专项产业规划研究,明确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明晰产业发展路径,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四)重视项目支撑

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策划项目,以武隆特色资源优势、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加快谋划一批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项目;引导骨干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培育上下游产品策划项目;根据武隆工业经济发展定位,策划清洁能源、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旅游装备及消费品、信息技术等项目;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谋划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项目。持续开展以产业为主的项目攻坚大会战,形成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的滚动发展局面。建立全区重大工业项目推进机制。

(五)强化安全生产

牢固树立管行业管安全意识,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导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违规用电、不规范建设施工等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依规对厂房等基础设施设置场所实施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以及备案抽查,并加强消防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环保督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附件武隆工业“一城四组团多点”布局示意图

武隆工业一城四组团多点布局示意图

白马组团规划布局示意图

长坝组团规划布局示意图

平桥组团规划布局示意图

鸭江组团规划布局示意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