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部门解读:

关于《武隆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文件下载:

府发23号(关于印发武隆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pdf

[ 索引号 ] 115002320086900349/2021-00197 [ 发文字号 ] 武隆府发〔2021〕23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体裁分类 ] 规划;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武隆区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1-12-06 [ 发布日期 ] 2021-12-11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隆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武隆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2021126

(此件公开发布)

武隆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以来,武隆区农业农村工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作为全国首批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区县,将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的做法成效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并称赞过去的穷乡僻壤现在成了人间仙境

展望未来,深刻理解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重要历史机遇期,按照区委区政府以最好的状态创造新一个黄金五年的总体要求,抢抓战略性历史性新机遇,以新理念引领新未来,以新格局赋能新发展,围绕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大主题,谋划新思路、创新好政策、策划实项目,确保全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章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乡村振兴快速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202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1.6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9%(按可比价计算),农业增加值30.7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0%,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总产值24.07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73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1%

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发展

“十三五”期间,武隆围绕2+6+N产业布局和333产业结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发展。特色粮油73万亩、19万吨,生态畜牧出栏217.29万头/不含中蜂4.07万吨,蔬菜40.14万亩、65.27万吨,生态渔业8160亩、4683吨,中药材种植面积5.69万亩、9558吨,高山茶叶6.5万亩、717吨,特色水果8.35万亩、4.06万吨,特色经济林8.7万亩、3.4万吨。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40亿元,其中规上企业产值18亿元。全区有农产品地理标志7个、有机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103个,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量超21万吨,获批国家鳅田稻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有机农产品(茶)基地。

二、脱贫攻坚如期实现

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5.5万建卡贫困人口脱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在全市脱贫攻坚综合目标考核、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中,武隆区取得了两好一优的突出成绩。201711月,武隆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全域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获评全国典型和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引领带动渝东南和武陵山区打造全国生态统筹扶贫开发示范区,为全国改革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提供了武隆方案。

三、融合发展亮点纷呈

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以资源为根、特色为本、文化为魂、市场为导向发展理念,以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为总目标,创建了旅游+N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武隆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区相继开发了羊角街道艳山红村乌江纤夫院子乡村旅游项目、凤来镇私家菜园农旅融合建设项目、白马镇板桥村农旅示范园建设项目、双河镇木根铺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项目、仙女山街道白果村梦幻田园农旅融合项目等17个农旅融合发展项目,深度探索和挖掘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2020年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1200.05万人次,同比增长6.02%,实现综合收入24.07亿元,同比增长2.86%。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后坪乡文凤村、芙蓉街道堰塘村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芙蓉街道堰塘村入选2020年中国最美乡村。

四、基础设施加快完善

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595公里,行政村通客率、撤并村通畅率、村民小组通达率、行政村通客条件均达到100%。共建成水库7座、在建2座、完成前期工作5座,建设水厂15座,农村供水入户率达100%。大力推进农村供气网建设,农村天然气普及率达50%以上,农网升级改造率超过70%,农村加油站乡镇覆盖率达70%以上。实现行政村4G网络覆盖、光纤通达、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建成186个村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点,实现农村电商物流配送覆盖率达100%。共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设备配置200个,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100%,每个乡镇有一座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

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区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行动、农村生态建设,全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强两江四山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守护好世界自然遗产地等自然保护地。森林覆盖率达65%,成为首批38个中国森林氧吧之一。羊角艳山红农旅融合项目、后坪天池苗寨入选2019年重庆十大最美乡村,羊角街道永隆村、黄莺乡黄莺村入选2019年重庆十大特色乡村。武隆成为全国少有、重庆唯一同时获得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的区县。

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20年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26877元、较2015年增长64.78%,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73元、较2015年增长61.8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71元、较2015年增长45.5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014元、较2015年增长36.1%;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2:1、较2015年下降1.82%

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与全国全市要求和发达地区比较仍存在不少差距。农业农村经济总量不大,虽然实现了整体脱贫,但武隆处于欠发达阶段、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仍未根本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业靠天吃饭的条件仍未根本改变,进城务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品牌建设、区域特色不够突出,农产品加工率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农文旅融合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接二连三工作发展不平衡;土地、资金、人力等生产资源稀缺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限制,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智慧乡村建设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农村社会民生问题依然存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城乡发展差异明显,养老、应急、社会治理、村镇管理等公共服务存在较多短板。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既面临机遇,也面临问题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农业农村发展是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循环能力的重要领域。双循环将推动武隆农业农村在扩大有效投资中培育新增长点,在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中补短强弱,在助推消费新旧动能转换中竞进有为,在推进产业融合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重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武隆发展带来补齐短板、打牢基础”“优化结构、加快升级”“深化创新、增添动力”“扩大开放、拓展空间”“绿色发展、倒逼转型五大新机遇。将进一步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形成武隆与其他地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产业互补的共赢格局,将更广泛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到来,加快区域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武隆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成渝地区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正在构建。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是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具体体现,是重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武隆融入市级战略和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武隆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地理区位突出,是一区与渝东南城镇群的连接点,西部新城处于主城外三环以内,生态优势明显,是两群各区县临一区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禀赋最富足的区县。深入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有利于武隆打好区位牌,推进互联互通,丰富承载空间,提升集聚能力;有利于武隆打好旅游牌,优化旅游产业,深化联动发展,提升旅游配套;有利于武隆打好生态牌,夯实绿色本底,培育绿色动能,放大绿色效应;有利于武隆打好融合牌,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景融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落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国家整体脱贫后,设立为期五年的衔接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同时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武隆区率先开展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并已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面临挑战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压力大。武隆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相对于主城区县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区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预防和化解返贫风险任务具有特殊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已脱贫人口中仍有部分人员存在返贫风险,部分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主要表现在已脱贫的区域和人口中,存在一定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疫情叠加冲击、政策性收入占比高、就业不够稳定等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重。武隆立足大山区、大农村的特殊区情,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农业整体竞争力不足,农业结构较为单一,规模化程度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前期以旅游发展为重点,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向仙女山、白马山景区倾斜,区域发展不平衡,桐梓山片区、中部片区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人地钱要素制约亟待破解,乡村振兴亟待破解钱进村、地流通、人下乡的难题。农村环境整治任重道远,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土壤质量下降较为明显,土地可利用率存在下降趋势。

人口和产业双重空心化交织。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武隆面临乡村人口空心化与乡村产业空心化交织的现象。一方面,农村人口空心化凸显,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外流,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空心村、土地撂荒等衰落现象已经比较严重,特别是在远离武隆城区的纯农区、山区、林区尤为突出,导致乡村发展活力不足,影响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空心化渐显,部分传统优势农业产区,优质产品少,农业大而不强、结构不优、品牌优势不突出,现代科技应用整体落后,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低,产业融合度低,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企业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经营、农民就业增收等增加了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很多涉农企业经营困难,管理不善,效益不好,产业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另一方面,农民增收渠道拓展难度加大,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作为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在逐渐减弱,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短期内难以发挥农民增收主渠道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协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政策供给,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加快补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

第四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围绕市委市政府在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中提出的加快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努力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总要求,紧紧围绕全国全域旅游区的创建,到2025年,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绿色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建成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重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建成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成果,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实现农业旅游化、农村景区化、农产品商品化三化目标。到2025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8亿元以上。

——建成重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与主城都市区的重要连接点区位优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深度优化调整生态畜牧、高山果蔬、高山茶叶打造成为30亿级、30亿级、10亿级产业链202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以上。做强农业品质品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到2025年全区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总量稳定在22万吨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76亿元以上,其中规上企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3.7亿元以上。

——建成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到2025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5:1以下,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达到200家以上。以建设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将武隆区建设成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全面建成,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高品质宜居乡村基本建成,农村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                    武隆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指标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18.9

20

约束性

2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09

5.5

预期性

3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30.74

40

预期性

4

畜牧业综合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31.5

40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1.3:1

2:1

预期性

6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24.07

38

预期性

7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2

65

预期性

8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45

60

预期性

9

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

%

30.67

50

预期性

10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451

0.55

预期性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9

99.5

预期性

12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75.9

85

约束性

13

农产品电商上行率占电商交易额比重

%

3%

5%

预期性

乡村宜居宜业

14

村庄内道路硬化占比

%

100

100

预期性

1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78

88

预期性

16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27.6

40

预期性

17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85

100

预期性

18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25.13

35

预期性

19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63.02

68

预期性

20

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

%

80

100

预期性

21

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

50

60

预期性

22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

%

100

100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2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473

23500

预期性

24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

2.62:1

2.5:1

预期性

25

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

12

50

预期性

26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

120

200

预期性

27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9.5

15

预期性

第二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推动衔接过渡期政策落地

落实脱贫地区5年过渡期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注重扶贫产业长期培育,扩大支持对象,延长产业链条,抓好产销衔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或被侵占。

二、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覆盖范围。坚持开发式帮扶和保障式兜底相结合,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主要采取产业扶持、解决就业等措施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第二节 落实特殊人群综合性保障措施

一、强化社会救助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因突发性事件致贫返贫的防范救助机制,有效防止脱贫户因突发事件返贫。综合运用好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政策,对突发性的因灾等情况出现的贫困群体,实施好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帮助渡难关、解忧愁。定期对边缘户人口走访,做好边缘户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落实残疾人救助政策,加强对村内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群体关爱服务。

二、强化政府帮扶

加强政府和社会帮扶,提升农村低收入户发展机会及获得资源要素能力,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收入和生活条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特殊人群,加快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切实保障基本生活。落实好低保制度与解决相对贫困政策有效衔接机制,做好低保兜底政策工作,做到精准施保,不断增强农村低保兜底保障能力。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部委定点帮扶、市级帮扶集团和相关区县对口帮扶资源,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第三节 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

按照抓重点、求突破、见效果、树样板、出经验学有经验、看有亮点、晒有形象要求,扎实开展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沧沟乡和芙蓉街道、火炉镇、凤来镇3个区级重点帮扶镇(街道),平桥镇乌杨村等10个乡村振兴区级重点帮扶村,石桥乡天池村等12个重点帮扶村,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样板。推进东北片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

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脱贫摘帽村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从生产发展产业兴旺的转变。健全完善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实现从量到质、从有到优的全面转型升级,有效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进一步选好配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统筹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持续转变作风,紧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出现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开展治理整顿,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章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稳定粮食生产

制定落实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措施。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深化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制定乡镇(街道)粮食生产任务分工,建立粮食生产调度和通报机制。及时兑现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让种粮有钱可挣。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调整优化粮油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山地优质稻、鲜食糯玉米、高含油油菜、高山优质马铃薯、鲜食胡豌豆等特色效益粮油,其中武隆半山优质稻武隆贡米10万亩、鲜食糯玉米10万亩以上、武隆高山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稳定粮食产量。按照稳面积、稳产量、保供给的原则,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75万亩、20万吨以上,实施粮油稳产提质增效行动。提升粮食应急保供能力。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加大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不断提升粮食应急保供能力。

第二节 增强畜禽和水产品保障能力

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供给安全、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强生猪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种猪繁育能力。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慧化养殖基地,稳定生猪基础产能。开展标准化生猪屠宰场建设,完善猪肉冷链物流运输体系,推动运猪向运肉转变。大力发展肉牛、山羊、兔、蜂等特色高效畜牧业。强化畜禽重大疫情防控,引导养殖场(户)改善防疫条件,建设无疫小区。发挥武隆大闸蟹、鲈鲤、裂腹鱼、鲟鱼、棘腹蛙、泥鳅等特色品种资源优势,健全水产养殖和鱼产品加工体系,提高水产品质量,稳定水产品基础产能。到2025能繁母猪稳定在3万头以上,出栏生猪50万头,肉类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

第三节 稳定提高果蔬生产能力

大力推进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将全区高山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至50万亩。按照调减大宗菜,增种错季菜,补充特色菜的思路,进一步调减露地大路菜生产,扩大设施精细菜规模,做大做强特色蔬菜,构建鲜销蔬菜、高山错季蔬菜、加工蔬菜、食用菌并重的产业格局。围绕武隆城区、凤来新城、重点乡镇等,按照宜机化、标准化改造提升重点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20万亩;打造蔬菜标准化示范园10个;改造或新建蔬菜加工厂5个;武隆高山蔬菜品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提升高山蔬菜科研基地水平。

第四节 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

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大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宜机化改造、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等措施,不断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及时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切实解决耕地闲置和撂荒问题。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开展全区耕地撂荒基本情况调查,建立信息台账。分类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根据山地、丘陵地区撂荒地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复耕撂荒地。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开展撂荒地地力培肥,修复因灾损毁的撂荒地。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加强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营造全社会遏制耕地撂荒浓厚氛围。

第五节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完善区、乡、村三级灾害防控体系,落实各级党政灾害防控责任,强化农业、气象、自然资源管理等部门灾害防控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压实生产责任,落实米袋子”“菜篮子产品储备制度,健全政府储备体系。加强收储能力建设,稳定粮食供给渠道,健全粮食应急体系,加强粮食市场体系规划建设。

第四章 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通过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化步伐,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接续推进一环两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以高山茶叶、高山蔬菜为主导,以观光、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并配套发展特色水果、特色经济林、生态养殖产业。力争2021年前建成高山蔬菜市级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23年前建成高山茶叶市级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25年,将一环两园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进凤来新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修订完善凤来新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结合凤来新城建设,按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标准,高质量推进园区建设,力争2025年全面完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前期工作。规划建设三园、三基地、一集群三大观光园——伏季水果采摘园、特色蔬菜体验园、油菜花海观光园;三大产业基地——蚕桑基地、油菜基地、薯类基地;一大产业集群——大梁子山高山避暑及休闲康养产业集群。

巩固拓展已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成果。持续巩固白马、双河、火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成果,集聚人、财、物等资源要素,推进园区提档升级。

第二节 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重庆市十四五农业重点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要求,结合武隆实际,坚持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国际化思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深度优化调整着力延长产业链条。突出农旅融合,创新利益联结,建成具有武隆特色的一山一业、一沟一品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特色山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注重调深调精、扶优扶强,更加注重科技支撑、市场运作,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助农增收,不断提高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区。借势全域旅游,以农业接二连三为重点,按照一年开好头,二年初见效,三年调到位的序时进度,坚持抓生产、抓基地、抓标准同抓加工、抓品牌、抓科技、抓流通、抓融合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成功创建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示范区。重点培育高山果蔬(番茄、竹笋、脆桃)、高山茶叶、武隆山羊、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不断扩大其他特色产业影响力

借力全域旅游、长江十年禁渔等政策优势,依托喀斯特地貌、立体气候等独特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精品水果、中药材、特色经济林、烤烟等多种特色产业,实现规模稳步扩大、影响力稳步提升的连锁效应。

第三节打造三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一、农业旅游化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群发展

按照农业旅游化要求,大力发展全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开发三大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大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依托武隆良好的原生态森林资源、高山气候、蔬菜瓜果,结合部分特色传统村落及农耕文化资源,打造仙女山、白马山沿线片区高山避暑乡村旅游产品;依托江口镇、石桥苗族土家族乡境内乌江、芙蓉两大水域资源,开发乡村水上休闲娱乐旅游产品;依托西部新城鸭平片区特色生态农业资源,打造山水田园等乡村旅游产品。

——五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提档升级双河镇、仙女山街道、接龙乡、桐梓镇、后坪乡片区一环两园乡村旅游环线基础上。打造避暑康养游、山乡田园游、古寨风情游、慢享时光游、梦里水乡游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环仙女山美食品鉴环线、休闲体验环线、鲜活食材采购环线等3条乡村旅游环线。

二、农产品旅游商品化推动特色农产品开发集群发展

突出农产品旅游商品化特色,开发武隆全区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业旅游商品。深度开发十大特色农业旅游商品:武隆青茶”“仙女红茶”“高山蔬菜”“武隆苕粉”“武隆豆干”“碗碗羊肉”“高山蜂蜜”“高山蓝莓”“猪腰枣”“火炉脆桃。突出武隆特色,提升十大特色旅游商品形象,推进武隆旅游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系列化、礼品化和便携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

三、完善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重点围绕竹笋、茶叶、羊肉、苕粉、豆干、中药材(银杏)特色产业,通过提升基地建设水平、补齐加工短板、强化品牌和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链建设,着力提高产地初加工覆盖率,创新开发多种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结合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产品产地清洗分选、晾晒烘干、储藏保鲜、生态包装等产地初加工技术,到2025年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80%以上;通过引进企业不断开发茶饮料、速食牛羊肉制品、速食蔬菜、笋干、道地药材等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到2025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76亿元以上,其中规上企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第四节加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

启动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培育武隆优质农产品品种。通过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筛选出具有武隆特色,适合武隆自然条件的农产品品种,结合一村一品建设,打造卖得好、卖得远、卖得掉的地标性农产品。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推进两品一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利用好农业科研成果,进一步优化升级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水平。重点打造一批拳头品牌农产品,提高武隆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农业企业进行品牌整合,引进市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参与兼并重组,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构建集群发展格局。强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利用各类农业展会、产销对接活动等广泛开展寻味武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营销推动更多农产品品牌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定品牌管理办法,明确农产品准入条件、评估标准,并进行动态化监管,保障品牌效益。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有机农产品示范区。

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构建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围绕特色产业着力壮大国家、市、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雁阵。推进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围绕三化路径,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相互持股,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融合发展特色、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聚焦蔬菜、高山茶叶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促进农产品流通和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到2025年,家庭农场达到150家,农民合作社稳定在1000个左右,农民合作社参合率达到65%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培育5个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10亿元的产业集群。

二、追赶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围绕食用竹笋、茶叶、苕粉、豆干、碗碗羊肉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提升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以蔬菜为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茶叶、苕粉为重点,引导农业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工厂,支持大型农业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加工产能集聚发展。建成5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加工产能重心下沉,引导农产品加工业经营主体向一环两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加工园区集聚。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重点企业开展加工技术攻关。

三、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围绕盘活资源资产,增强造血功能,提升输血质量,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新路子。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类、种养殖类、农业服务类、物业管理类等新型集体经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企业和合作社,承接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服务,以及道路养护、公路绿化、环境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分层分类培训一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加快培育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头人、指导员等专业人才,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500名领头人、50名指导员。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农业科技人员、企业家等,以技术、资金入股,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创办实体项目,开展合股联营。到2025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全覆盖,50%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

四、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

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供销社等主体,构建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供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植保、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各种专业化服务。打破城乡、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运用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结成经济共同体,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宣传推广互联网+服务的典型服务模式,推进信息化和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对接,实现买农资、用农机、看农田、问专家等线上服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共品牌,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云平台。大力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在全区现有126个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上,到2025年发展到200个以上,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零的突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由现在的3.45万亩,增加到5万亩以上。

第二节 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着眼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以七化即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为目标,着力基础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实现树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建设格局,争取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到2025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40.65万亩,完成宜机化改造6万亩,土地综合生产率达到每亩2500元,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每年6200元。

第三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发挥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优势

建立完善和充分发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特派员带技术、带人才、带资金上山下乡;探索推广移动大讲堂”“田间学校”“智能农博士”“身边样板田等方式,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推广新模式。充分发挥周末专家”“避暑专家作用,提升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效果。

二、积极创建农业科技园区

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形成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展示的窗口。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蔬菜、茶叶研究所和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畜科院、重庆市中药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等创新平台。推动成立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武隆分院建设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检测区域中心。大力支持山地特色农业研究中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武隆分院、蔬菜研究所、高山茶叶研究所、高山水果研究所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紧扣全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新路径,培育发展农业科技成果孵化新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产业升级。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快建立以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制度,鼓励农业协会、中介和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等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有偿农技服务。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轻简高效栽培、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人工智能、农产品加工、土壤修复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重点技术领域,引进推广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力争2025年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率达99%以上。

五、实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整合科技资源和力量,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作物高效育种、主要畜禽育种、农业合成生物、轻简高效栽培、动植物疫病防控、人工智能、农产品加工、土壤修复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重点技术领域,着力试验一批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构建茶叶、蔬菜、山羊等产业创新联盟,开展重大共性技术创新研究。扶持一批科技型农业企业,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与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产品。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

、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通过不断地技术培训,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加强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普及,结合技术专家的在线咨询,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第四节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推广应用

一、夯实数字农业基础

完善武隆区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加快全区农田、水利、气象、人居环境等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运用,推进农业资源数字化进程。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加快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闲置建设用地资源数据采集、汇总、分析、运用,为产业发展和对接市场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实时采集全区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市场信息等数据,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全区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涉农数据资源,统一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共享。

二、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运用全区人口信息、农业补贴等基础数据,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信息一张卡。建立完善全区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形成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市场价格等基础数据一张表。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具有武隆高山特色的旅游+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三、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和科技信息服务水平

推进农机化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显著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完善农机管理系统,加快实现农机调度、安全监管、推广展示的信息化、智能化。加快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推广应用,落实农机作业补贴政策。依托互联网+发展农机专业化社会服务,实现农机服务信息直通。优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创建智能农业双创平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农业技术在线交易市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组织技术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第五节 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一、构建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

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商贸流通服务体系、网货供应链、网络直播、品牌培育和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提档升级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羊角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实现全区乡镇街道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全覆盖,建设农产品电商销售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20个。大力实施电商直播带货13551工程,实现农产品电商上行率达电商交易额的5%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全覆盖。推进区域电商仓储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和优化,构建”“1+10+2双向物流站点体系,建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区级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整合6家快递公司,建设25个乡镇物流配送站。确定5条运营线路,实现镇、村物流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村村覆盖。发展电子商务+带头人+农户”“电子商务+农民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带动脱贫新模式。到2025年,累计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1000名以上,培育农村经营主体500家,相关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

二、强化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物流平台建设。推动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结合武隆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项目实施,建立以物流配送中心和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的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加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重点建设连锁经营共同配送体系,依托系统内外物流设施资源,通过实施信息统一归集、车辆统一调配等举措,加快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动邮政快递、农村客运交通劝导站与电商物流协同发展。打造集约型的区级、镇级、村级三级统一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引导基层社、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出资,引导家庭农场、中小农户共同投资建设冷库、购置冷藏运输车辆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在产地建立农产品共同配送体系。

第六节 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

围绕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评价与利用,加快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施新品种(系)培育等联合攻关,围绕粮油(马铃薯)、蔬菜、精品水果、生猪、板角山羊、渝东黑山羊、武隆土鸡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开展种质资源优异性状挖掘和新品种选育。加强种子供需信息定点监测、定期采集、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确保农作物种子供种安全。调整优化储备作物、品种结构与数量,加强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实施渔业种业提升工程,完善繁育群体和良种生产供应体系。强化种业市场执法和质量监管,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培训宣传,规范农作物种子种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

第七节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积极开展与农业机械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研制和引进适用于武隆地区地形地貌的农业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小型化、轻量化,提高农业机械适用范围。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围绕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和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水平。突出抓好农机装备由传统农机向新型农机、由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养殖业向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到2025年底,全区创建5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农机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建成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以上。

第八节 不断增强设施农业能力

坚持科学规划、主体自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工作基调。在充分尊重各类经营主体意愿基础上,根据各乡镇区域特色、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水土等生态承载能力,着力扩大设施农业面积,提升发展水平。打造一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设施水产、设施食用菌等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区设施农业的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家庭农场及种养殖大户同步发展的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和产业体系。逐步创建一批保供作用明显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完善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端基地;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设施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市场知名度较高的设施农业品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加大设施农业配套冷链物流集散设施建设力度。

第九节强化农业生产安全

一、强化农业安全生产

加强涉农领域安全操作知识宣传工作。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农业机械安全操作技术、沼气池操作技术、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等方面的宣传和指导。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制。对涉农在建工程明确责任监管,要落实日周月排查制度。健全农业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推动农业企业建立完善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施农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效防范遏制渔业、农机、农药使用、畜禽屠宰等重点领域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增强灾害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

建立完善灾害防控体系机制。建立完善区、乡街道、村三级灾害防控体系,落实各级党政灾害防控责任,强化农业、气象、自然资源管理等部门灾害防控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加强农业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应急处置预案及人员、设施设备配置,坚持常态化应急处置演练,提高抗洪抢险、森林防灭火、生产安全等领域专业救援能力。

三、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以武隆区主打农产品、品牌农特产品为重点,建立产品质量标准,推广运用追溯码、电子商务码等新技术,实现大宗农产品、品牌农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动融入全国追溯一张网;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形成区、乡街道、村三级监管合力,抓紧抓牢抓实源头治理,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区农业农村委执法支队等基层能力建设,落实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武隆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点)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两大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武隆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对农业投入品、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监控和食品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提升武隆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逐步实现全区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的全覆盖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

一、积极有序推进乡村规划工作

在修定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基础上,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乡村规划编制。乡村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得违背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同时要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乡村规划要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导向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科学确定全区村庄布局和规模。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乡村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农房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

二、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到2025年确保实现居民小组公路畅通率达到100%。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在重点景区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打造公交、出租、班线客车、旅游包车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提升全区乡村及旅游交通品质。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积极争取重庆水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沙河、金龙湾、车盘、姜家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开工仙女山度假区、凤来新城供水工程木根、文复等水厂,续建江南水厂,提质改造乡镇水厂和规模集中供水工程,逐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健全管护运营机制。到2025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推进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全覆盖推进现有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质量,满足农村新型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完善乡镇气源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燃气管网覆盖村镇,农村天然气普及率达到70%以上。

第二节 推动数字网络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一、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移动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打造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一站多牌、一站多职、一站多用的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同步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依法打击破坏电信基础设施和广播电视重要设施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

加快农业农村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启动建设全区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造完整的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供应端+物流端+消费端+数据端+回收端)五端贯通运营模式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以数据服务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协同平衡。加强5G+智慧农业和农业区块链应用创新。建成1个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示范基地。建设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落实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全面整合农村现有服务资源,完善买、卖、推、缴、代、取六大功能,实现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实现网络全覆盖、服务无盲区、运营可持续。

第三节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

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扩大农村改厕覆盖范围,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推进人口规模较大村庄、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套建设公共厕所。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确保经济适用。开展卫生厕所问题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并全面完成整改。建立健全运行维护机制,加强厕所维修等后期管护。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治理模式,探索资源化利用方式。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维护管理。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模式和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建设一批水美乡村。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区、街道)、村三级设施建设,逐步向自然村组延伸覆盖。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0个。

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和精品”“示范工程。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以已建成示范点为基础,整乡、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东北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持续实施精品”“示范工程集中打造精品类村庄20个、示范类村庄40。深入开展清理蓝棚顶、清理无人居住废旧房、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堆、清理田间地头废弃物、清理管线蜘蛛网、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实施点亮农村工程,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建管运营机制。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开展清洁户评选,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建立健全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

第四节 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一、着力推进公共教育均等化

同等化提供教育学位。到2025年全区城乡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学位供给率、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100%标准化提升校园条件。优化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创建,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一体化提升教育质量。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成城乡学校共同体,统筹配置城乡师资,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组团发展。到2025年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二、着力推进文化服务均衡化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注重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下延伸,率先实现两员(区文化下派员、村文化专管员)队伍全覆盖,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研发和应用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完善公共文化基层流动式服务机制,让基层群众享受到与城区相同的文化服务。到2025年,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达市级以上标准,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一镇一节”“一村一特的文化品牌。

三、着力推进医疗资源共享化

以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为统领,在区人民医院依托网络传输与各基层卫生院对接组建生化检查、影像研判等医疗资源共享中心基础上,成立5家以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区域医共体,实现城乡医疗资源、设备和人才资源的深度共享。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医护人员区聘乡用”“乡聘村用制度。建立完善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改善。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房面积、医疗设备均达市级标准,实现城乡15分钟卫生服务圈全覆盖。

四、着力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健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相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全面完善进城落户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护理服务,实施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实施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工程,推进乡镇敬老院硬件改造达标,规范提升乡镇敬老院运营管理,促进乡镇敬老院运营管理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托育事业,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样化婴幼儿照护体系。

第五节推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塑造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及乡风文明建设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到2025年,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到80%,村(社区)群众文明实践活动参与率达到80%。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选树、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典型,充分农村老党员、老干部和各类人才和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影响群众。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强化家庭、学校主体责任,让良好道德观贯穿始终;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力争2025年区级以上的文明村占比达到90%以上。

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深挖本土文化,涵育文明乡风,加强对石桥、文复、后坪、浩口四个少数民族乡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扶持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形成新时代乡村良好家教和家风提供丰厚滋养;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实施传统村落复兴行动,实施拯救非遗民间艺术计划;守护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形式,如古镇古村、民宅老屋等,守护乡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土家风俗民情、技艺技术等,将各式乡村文化加以合理引导融入文旅发展,促进武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镇发展。

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做大做强群众文化品牌,加强乡镇文化站业务人员、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民间艺人、民间篮球队员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文艺创作、文艺发展、体育竞赛等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骨干、文艺团体、篮球队伍进行奖励;制定年度精神文化体育活动计划,并按照方案计划定期开展活动,让乡村活跃起来,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文化体育活动中来,利用村级戏台、文化活动中心球场和舞台等充分展示自己;鼓励和支持文化演出企业及有基础的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的发展,支持他们通过市场运作,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让乡村文艺队参与到乡村旅游、宜居乡村等中心工作巡回演出中来。到2025全区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达到15%以上。

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实现健康可持续。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精品生态旅游地。深入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设立非遗工坊。推进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促进产村、产镇深度融合。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实施三乡人才工程

培育在乡人才,落实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十百千工程。组织开展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五年新培育高素质农民2500人。回引返乡人才,建设农业星创天地1个,每年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500人。引导入乡人才,每年安排入乡科技特派员保持在40名以上,新建专家工作站、专家大院2个。继续选派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艺术家三师一家下乡服务。全区搭建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回乡人才。创新候鸟人才引进机制和使用模式,搭建候鸟人才工作站、科研工作站等服务对接平台。

第二节 搭建职业农民培育平台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推进智能化教育培训管理系统投用,建设区级培育主体2个,规范运行农民田间学校30所。到202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7500人以上,持续推进绿色证书培训,每年培训农民400人次,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民培育类型清晰,含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创业创新型,分类施策、因材施教。

第三节 搭建人才创业平台

创建2个以上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新建创业孵化基地5个,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要坚持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切实关心各类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满足他们创新创业的要求,力所能及地提供相关待遇。围绕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内容,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积极扶持培育现代农业企业,不断筑牢农业农村人才创新创业的坚实基础。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聚集和整合社会创新创业资源,激发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持续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第四节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相关机构和制度,通过制度对人才形成管理约束,明确激励机制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步骤;落实政策举措,引导城市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经济文化能人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坚持开放创新,加强人才引进的规划和系统布局,同时重视优秀青年人才、关键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大力吸引市场营销、农旅融合发展人才和创新团队,强优势补短板,着力优化引才结构,强化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充分发挥能人效应,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起来,在土地、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引导支持,形成抱团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新局面。

建设渝东南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第一节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一、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价值调控作用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严格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谁受益,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林票交易,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培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二、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等级评价制度

扎实推进全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制度建设,加强完善基本农田质量监测点建设,对基本农田质量进行长期、定位、有效监测,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规律,建立起全区耕地质量的预测预警机制。掌握全区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养分状况等质量变化情况,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技术意见及政策措施。同步推进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特定区域耕地质量评价、耕地质量特定指标评价、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质量应急调查评价等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到2025年,建设利用好全区1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每年开展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全面发展节水农业,利用现有水资源,实施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利用渠道防渗、低压管理灌溉、喷灌、微灌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从水源、输水、配水、灌水、作物耗水等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单位用水量的产值和产量。推广抗旱作物品种,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抗旱保产能力。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集雨补灌、抗旱抗逆等农艺节水技术,加强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培训指导,推动节水农业技术落实到田。到2025年,实施水肥一体化改造1万亩。

四、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

持续推进科学施肥用药,推广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力争化肥、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和使用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源头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到2025年,全面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测土配方施肥面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推广生物农药和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产品。

五、完善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

严格依法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全面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优先开展就地还田,持续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积极保障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用地。开展尾菜、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依法落实规模养殖环境评价准入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加快推进武隆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落地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引导病死畜禽集中处理,削减畜禽养殖污染。到2025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病死畜禽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第二节强化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一、强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评价、考核机制,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巩固国家第二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成果,加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严控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划定并严守重要水源地、典型河流湿地、水生野生动物和重要经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范围。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定,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争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实施渔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加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

加快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强力抓好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管控,持续做好涉镉污染源排查整治,深化落实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努力提高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能力,推动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完成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危险废物处置企业、集中式污水处理企业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督性监测。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农业农村污染第三方治理。到2025年,建立一套完整监测体系并制定农田污染控制标准,出台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及效果评价标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相关工作。

三、推进乡村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开展农村四旁植树,形成绿带、绿廓、绿模、绿心等城乡空间结构,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加强生态退化区保护和建设,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科学修复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退化区。实施生态变迁工程,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重度以上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采煤沉陷区等生态极度脆弱和重点保护区域生态搬迁,减少人为活动影响,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第三节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

一、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继续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细化实施方案,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有序推进。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大力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并逐步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作物种类。集成推广水稻配方施肥、玉米种肥同播等高效施肥技术,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农企合作,科学制定大配方,推进配方肥落地。

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形成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制、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为主的综合技术模式,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通过生物技术应用,替代化学农药防治农业、林业虫害等,减少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为武隆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奠定基础。到202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广稻渔同田”“鱼菜共生新型种养型、畜-沼-菜(果)复合生态型、秸秆-饲料-猪(牛)-茶(果)农牧特结合型、粮、瓜、菜立体种植型、林-药-菌山区资源开发型等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延长农业生物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积极探索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全面实施废旧农膜回收行动,做到应收尽收、应补尽补。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持续实施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区提升行动,常态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四比四赛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不断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提高村务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实效。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贯彻落实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建设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不断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施以十抵制十提倡为主要内容重点治理工作,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一约四会及村社风俗监督员作用。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振农村精气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化拓展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保护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合理适度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实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振兴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馆、村史馆、民俗旅游特色村等,积极开展耕读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支持农村优秀戏曲曲艺、民间工艺等创作,打造一批特色文艺精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提档升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大院、村民学堂、农家书屋、乡村书房等文化阵地。

第四节提升镇村为农服务能力

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升乡镇为农服务的能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整合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工作事项,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统一平台。构建区乡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着力增强乡镇统筹协调能力,发挥好乡镇服务、带动乡村作用。将农村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不断完善区级领导联系基层一线制度机制,带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眼睛向下,既要给任务,也要给指导、给方法,更要下到一线了解情况、推动问题解决。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第十章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第一节 支持农民创新创业

一、努力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托现有工业、农业园区等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园,并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鼓励各类线上虚拟众创空间发展。依托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实用人才等信息网,建设综合性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创业创新农民提供市场行情、设施设备、项目指南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帮助解决技术人才和市场销路等方面的问题。依托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等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创新载体,支持创业创新农民依托网络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搭建投资贸易平台,联合社会投融资机构、风险投资基金、众创空间、创业园区、创业服务组织等为创业创新农民提供投融资、众筹、孵化等服务。依托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展示展销会,全方位组织开展农民创业创新项目洽谈、投资融资、市场推广、产品展销、技术交流、人才招聘等活动。

二、培养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

挖掘和树立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总结推广他们在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与电子商务、养老家政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等农村一二三产业方面的经验模式,宣传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先进事迹,激励更多农民走上创业创新之路。开展各类创业大赛,鼓励开展各类农民创业创新公益讲坛、论坛、培训、展览等活动,组织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线上和线下交流学习,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交流,丰富创业平台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作用。

三、进一步健全农民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提供各类综合服务,整合和充分利用多方服务资源,搭建一批地方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引导现有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平台,向返乡创业服务转型并免费开放。通过数据统计、调查问卷、专题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摸清本地区农民创业创新总体情况、基本数据、主要特点、发展趋势、问题困难等情况,特别是深入基层了解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对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加强当地返乡创业情况跟踪研究,组织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组成创业辅导专家库和农业创业技术专家库,为创业者提供有针对性创业指导和技术人才服务,特别要对接一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紧缺性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依托现有事业单位、相关服务机构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等方式健全服务功能,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各类综合性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技术、人才等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类专业化服务。

第二节引导农民充分就业

一、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对个体经营、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发展社区服务业,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开发社区服务业就业岗位,让居民在家门口乐业兴业。通过落实扶持政策稳岗、优化就业服务送岗、强化技能培训转岗、鼓励创新创业增岗、拓展就业形态扩岗等举措,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尽快上岗就业。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加大东西部劳务协作力度,回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支持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

二、促进农民工平等就业

建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实现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同待遇。支持农民工同等享受灵活就业支持政策,为他们在城镇地区灵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为农民工从事非正规就业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非正规就业用人单位和雇主的管理和监督,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范劳资关系,杜绝对农民工各种侵权事件的发生。

三、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

政府引导农民工参保,加强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确保农民工享受到社会保障福利。从实际出发,落实对农民工实行较低的社保缴费率和相应的降低享受待遇标准等政策。优先建立农民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障项目,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障问题,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大病医疗或住院保障,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将农民工社会保障纳入强制性管理。加大对《社会保险法》的执行力度,促进用人用工单位在社会保障机制运行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节创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一、多形式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及收益

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并赋予产权主体相应的权能,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提高农民土地收益,鼓励农民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经营权流转给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规模化经营,并参与生产劳动,获取租金、薪金、分红等收入。

二、保障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屋财产收益

完善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严格宅基地管理,建立宅基地腾退激励机制,探索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有效形式。逐步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和使用收入。盘活利用农村现有宅基地逐步推行宅基地使用权的有偿使用和流转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依法取得、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探索建立符合武隆实际的闲置农房开发利用模式和机制,鼓励农户以闲置房屋等资产使用权出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等共同经营,或按合同约定各自独立经营、相互协作,发展乡村民宿、乡村旅游业、生产生活服务业、休闲养老业等。

三、探索建立农民资产收益长效机制

将到户财政扶持资金、产业奖补资金、折股量化到户的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地票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户自有资金、劳务收入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项目,按合同或章程规定进行生产经营,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和利益分配方式,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

第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制度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推动市级城乡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广家庭承包+专业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新形式,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二、深化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理顺三权关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民宿、养老、科研、创意文化等乡村产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确权登记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严格禁止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和集体权益。

三、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总结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持续扩面深化,逐步推进整乡镇(街)全域推进,到2025年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50%以上行政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机制,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积极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丰富和完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股权形式;多元化培育农村三变改革实施主体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特色种养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三产融合项目,利用土地流转、务工、租赁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农益农,让农民成为项目排头兵。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合股联营等方式深度参与改革,引导有实力、有情怀、有担当的民营企业、乡村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领头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探索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乡村旅游等实现形式,丰富和拓展农村三变改革方法路径;规范收益分配。按照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固定分红、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实物分红等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加大三变改革支持力度。探索设立三变改革风险补偿金或准备金,建立土地流转风险补偿金制度和履约保证保险制度。

第二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用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成果,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效能。严格落实民主理财制度,规范财务公开,切实维护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要素市场化运行新机制,创新集体资产盘活利用新方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完善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继承、抵押担保等制度。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区、乡镇互联互通的监管平台,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建立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探索推行林票制度,持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国有林生态赎买制度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与户籍身份相分离制度,支持和鼓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在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资产运营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机制,激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在活力。

第三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一、构建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加大金融机构涉农业务支持力度,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完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管。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建立目标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农村商业银行等加强业务本地化,下沉服务重心,做好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增强涉农金融服务能力。用好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区、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担保业对全区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农产品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全覆盖。

二、优化三农融资供给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十四五时期确保逐年提高、最终达到50%以上。继续执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争取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优先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发挥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支持区域法人金融机构和市级金融机构区级分支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三、推进三社融合发展

推进三社深度融合,通过股份合作、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在组织形态、生产经营、利益联结、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融合。落实三社融合发展具体举措,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信贷风险补偿金、贷款贴息、贷款抵押担保等制度。提高三社融合发展质量,推进基层社规范化建设,按照有资产、有能人、有产业、有制度的四有标准分类建设改造基层供销社,镇街实现基层社全覆盖。引导基层社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村社共建,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提升基层供销社为农服务能力。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努力提质增效,推进社会化服务和农产品流通,提升服务能力。鼓励农民合作社依托三社融合发展农文旅融合、产销一体等接二连三产业。2025年,三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100%行政村有农民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100%行政村组建农村综合服务社,有意愿的农村常住农户100%加入合作经济组织。

四、构建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加大农业灾害保险推广力度。主要针对特色粮油、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生态畜牧、特色水果等武隆区重点发展产业,逐步扩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动物疫病保险等灾害保险覆盖率,到2025年,农业灾害保险基本覆盖全区种养殖业主要品种以及农民财产的主要种类。鼓励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探索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扩大规模推广蔬菜价格保险,开展果蔬单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推进茶叶、仙女脆桃、猪腰枣等优势农产品价格保险。创新开发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品种。探索开展一揽子综合险,将农机、大棚、农房、仓库等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纳入保障范围。

第十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化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乡镇(街道)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乡村振兴工作。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二节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一要盘活土地抓利用。创新土地利用举措,精配增量、放活流量、盘活存量,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用地,鼓励使用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支持利用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四荒地等资源。二要落实资金强保障。健全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落实央行再贷款+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等政策,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结合三权分置三变改革,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房抵押贷款业务。三要强化人才作支撑。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依托田间学校、专家大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人才回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宣传推介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青年农场主。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推动农业农村人才支持政策落地落实,保障人才劳有所得。

第三节强化项目谋划落地

设立1亿元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基金,由乡村产业振兴服务公司运营管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谋划项目科学性和准确性的评估,提高谋划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用政策保障项目落地,用资金支撑项目实施,同时加强项目实施管理,确保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地。

第四节 强化法治保障

坚持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统领,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平台建设,建强基层执法队伍,实行农业农村领域执法事项清单制度,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乡镇执法的指导监督,增强乡镇执法能力。强化农业农村普法宣传,抓好农村八五普法,推动法律法规进农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第五节 强化规划监督评估

成立武隆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完善发展协调例会工作制度,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以点带面、务实解决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规划与国家及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武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武隆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庆市武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指导性、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强化规划任务分解落实与考核评价,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强化协调配合,将重要标实施绩效纳入责任单位考核指标体系。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适时调整。加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