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号 ]
  • 125002327874729754/2021-00003
  • [ 发文字号 ]
  • 武隆府办发〔2021〕68号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成文日期 ]
  • 2021-11-29
  • [ 发布日期 ]
  • 2021-12-04
  • [ 发布机构 ]
  • 武隆区政府办公室
  • [ 有性 ]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日期:2021-12-04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重要部署,加快推进全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办发〔202127号)精神经区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满足新时代气象服务保障面向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需求气象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气象现代化服务能力建设,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武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

(二)总体目标。气象现代化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气象服务保障武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显著增强。到2025年,灾害性天气监测分辨率达到5公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分别达到3公里和1公里,暴雨过程预警准确率达到92%以上,强对流天气警报提前2小时发布;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到2035年,全面形“气象业务智能化、气象服务智慧化、气象治理能力现代化、气象台站巴渝化”的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为武隆联结重庆主城都市区,建成重庆主城都市区后花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户外运动和避暑休闲康养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等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智慧气象体系建设。坚持创新引领,以提升气象现代化服务能力建设为抓手,坚持气象服务地方发展和服务人民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气象服务建设成果惠及武隆全域

1.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气象领域的深度应用。开展天枢·智能探测系统、天资·智能预报系统、知天·智慧服务系统和御天·智慧防灾系统应用落地建设,依托“气象+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协同观测系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应用系统、智能预报预测系统、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智能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等,为武隆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发展能力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领域提供智慧气象应用服务,助力武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应急局、区经济信息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气象科技发展。夯实武隆康养和文旅产业,挖掘生态气候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开展气候与康养、气候与旅游、气候与体育、气候与人居环境和气候与高山农业研究。建设碳中和微量气体监测基地,开展零碳能源气象服务。建设卫星生态遥感校验场,拓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协助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机场消雾试验基地,开展消雾试验和消雾作业。加强预警信息精准智能推送、乌江流域暴雨致洪、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及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等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气象研究型业务发展。(区气象局、区科技局、区文化旅游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应急局、区林业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落实气象服务生命安全要求,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管理科学、层级分明、信息准确、传递畅通覆盖面广现代气象灾害体系,全面提升防灾救灾能力

3.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运行机制,加强指挥部办公室能力建设,发挥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作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分级响应机制,健全区乡镇(街道)、部门村(社区)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切实发挥上下各级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履职效能,健全部门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共建、数据信息共享、自然灾害联合会商、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统筹推进预警信息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员等基层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和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科技局、区交通局、区林业局、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调整监测站网布局,升级改造现有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快推进在灾害易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产业基地等加密布设气象观测站,新建X波段相控阵雷达。加强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和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强化乌江流域武隆段、水库汇水区雨情监测预警和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为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支撑。(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水利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交通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5.提升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升级改造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基于云架构的预警信息智能发布系统,无缝对接应急广播、电视机顶盒和基于区域手机用户的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面向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和全媒体精准靶向快速推送。推进预警工作站村(社区)全覆盖,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预警工作体系,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户—人”五级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着力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各乡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6.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完善“区—乡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应用分区分级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标准,建立与不同预警等级配套的应急处置流程实施差异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绘制灾害风险地图,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台账,制定一对一的动态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强化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和防御雷电灾害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探索建立重点场所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配合开展城市规划、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区气象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应急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各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一区两群”气象保障体系。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武隆南川合作发展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协同高效、优势互补的气象保障体系。

7.实施武隆南川合作发展气象保障服务。重点实施区域气象灾害联防、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气象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气象服务,争取国家级、市级气象领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在武隆落地。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活富裕要求,推进落实“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8.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开展山地优质稻、鲜食糯玉米、高含油油菜、高山优质马铃薯等粮油生产基地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打造农业气象大数据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覆盖8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重点区域、重要农事季节的人工影响天气抗旱防雹作业力度。(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委,各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9.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象灾害区划,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实施山区山地立体气候开发、新品种引进适宜性分析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计划,助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升发展气候优势产业的支撑能力,开展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服务。针对武隆高山蔬菜、高山茶叶、高山水果以及沧沟西瓜等特色农产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和服务标准规范,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和溯源,培育“中国气候(特优)好产品”,推进气候资源利用精准化,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各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态良好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体系。

10.强化乌江重要生态屏障气象保障。应用以卫星遥感为主的多源生态环境协同观测评价系统,服务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林业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气象保障。建立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开展以乡村植被恢复、水库增蓄水等为目标的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开展生态气候质量评价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武隆建成“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各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气象服务能力。推进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数据共享,开展温室气体监测,提高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能力,强化突发大气污染扩散应急气象保障。完善装备弹药物联网实时监控系统,建设标准化作业炮站,升级改造人影作业装备促进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提升。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助力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局,有关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12.积极发展气候经济。开展冰雪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协助强化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建立武隆精细化气候资源图谱;建立气象景观观测数据库和应用气象景观预报系统;创建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和市级气候品牌,不断彰显气候生态价值、气候旅游价值、气候科研价值和气候经济价值;利用媒体加大对“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气候品牌宣传力度,推动气候资源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转化。(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林业局、区文化旅游委有关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建设国家气候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担当的工作机制。依托武隆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两大“本底”,围绕天气气候景观、立体气候、气象历史文化、气候养生、喀斯特地理地貌等五大气象旅游资源,打造武隆气象文化主题公园、天气景观旅游最佳观赏区、气候环境旅游体验区、喀斯特地貌科普区,建设武隆国家气候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助力武隆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文化旅游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局,有关乡镇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统筹推进新发展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落实属地责任,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加强气象能力建设的经费保障。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规划、用地等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重点工程项目落实落地。围绕防汛抗旱、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工作,加大气象法律法规贯彻的人大监督检查力度,推进气象地方标准的应用。

(三)增强人才支撑。完善气象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将气象人才培养纳入我区人才工程予以支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促进气象干部人才横向交流,为促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129

此件公开发布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