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长坝镇位于武隆区西南部,面积104.4平方公里;经渝湘高速至重庆主城85公里,距武隆城区38公里,有环线公路与白马镇、赵家乡、大洞河乡、白云乡贯通;现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户数6329户,总人口21361人。
二、旅游资源
1、原有的自然风光。一是大元村青龙峡原始生态风景区, 95%以上被原始植被覆盖,峡谷总长约15公里,内有一线天、鸳鸯潭、腰栈桥、青水溪等特色风光;二是前进村谭家湾百亩田园风光,景区有连绵不绝的梯田、古色古香的房屋、乱石林等风景;三是前进村兰泥湖高山风景区,90%以上被原始植被覆盖,主要有兰泥湖、牡丹塘等特色自然风光。
2、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园。一是大元村千亩无花果种植采摘基地,海拔300-700米,无花果生长于绿色、无污染的优质环境中,营养丰富;二是大元村五百亩巨龙王西瓜采摘园,海拔300-700米,采用山泉水灌溉,培育过程绿色健康;三是前进村600亩软籽石榴园,海拔600-1200米,远离城市污染,采用有机肥灌溉,属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产品;四是前进村500亩金秋梨种植基地,海拔700-900米,纯天然无污染。
三、存在问题
1、农户市场观念不强。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穷乡僻壤的农村无景可游。
2、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目前设计的精品线路中还有部分地段无线信号接收不稳定,交通、观光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
3、缺乏整体开发思路。乡镇间没有积极沟通,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没有进行过有关的培训指导,更没有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费,也存在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4、产品特色不够鲜明。产品定位不准,大都缺乏文化内涵,以个体经营为主,农家乐的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不好。
三、意见建议
1、整合资金,加大政策扶持。
建议区政府统一整合行业资金,一是用于健全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如交通、环境卫生、综合服务方面;二是用于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如长坝镇采摘园、腰栈桥、露营烧烤基地等;三是用于鼓励农户进行乡村旅游接待,如新增接待户奖励;四是用于乡村旅游推广营销,如策划乡村旅游活动及接待点、景区景致统一规划;五是用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景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等。
2、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机制。
在市级、区级部门统一安排下,按照职责分工,序时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各项工作,并分解任务,将考核任务落实到市级、区级、镇级层面的责任人身上,严格实行。
3、着重宣传,提高景区名气。
一是充分利用各大媒体,做好乡村旅游日常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二是围绕武隆区乡村旅游优势,通过策划乡村旅游活动项目,将乡村旅游特色在全国打响;三是通过外包等方式,邀请专业组织参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策划,树立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形象,形成宣传推广的合力。
4、精心设计,打造景区项目。
如长坝镇,一是青龙峡峡谷栈道。将腰栈桥下的约3公里小路改造为仿木栈道、护栏一体化休闲步道。二是谭家湾梯田风光。修缮农房,打造农事农具展览室和梯田景观,规划种植农作物形成景观。并择址修建景观亭,统览乡村、梯田美景。三是采摘体验园。在现有软籽石榴、金秋梨、西瓜、无花果产业园内选择挂果成熟的区域,打造采摘体验园。
5、完善服务,配套基础设施。
如长坝镇,一是标志性建筑。可在青龙峡入口设“青龙峡”标志、在采摘园入口设“采摘园”标志等;二是增设公共停车场、旅游公厕、景区方位图、咨询点等,做好游客接待准备;三是农房风貌改造。通过人居环境改造、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及C\D级危房改造等项目完成各村农户的房屋风貌改造。四是标示牌的设立。在场镇区域、景区内设立乡村旅游标识牌、环境保护、乡村旅游宣传等;五是其他配套设施。如游集中摊点、旅游超市等。
6、以农为本,调动群众热情。
坚持以农为本、农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支持、奖扶结合等方式,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参与意识,引导农户积极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户,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
7、创新思路,策划主题活动。
如长坝镇,一是教学体验活动。结合钟乳石、溶洞的形成及小型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建设“科普”长廊,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二是农产品采摘活动。规划“亲子采摘体验园”,采摘的内容根据时节而定,组织开展户外亲子体验活动。三是红色旅游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结合党建工作,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