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父母的监护权缺位,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儿童是乡村振兴的后备军,如何教育好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一是人身安全保障难。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抵抗力弱,人身安全很容易受到侵害。而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临时监护人大多是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不能有效地对监护对象实施保护。近年来,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溺水、奸幼、杀害、伤害、拐卖等各种悲剧频频上演,在被拐卖的儿童中绝大多数是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这些都是留守儿童人身权受损的直接表现。
二是心理健康保障难。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孤独、焦虑、抑郁,甚至敌对情绪是他们比较常见的情绪状态,同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积极情绪偏低;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中手机成瘾和网络成瘾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据统计,我乡留守儿童中手机成瘾的比例达到72.8%,比有父母陪护的高30%以上,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普遍较薄弱,如亲情缺失、父母缺乏教养能力和亲子沟通能力、主要监护人提供的情感支持少、学校和社区的支持资源有限等,这些问题和风险都大大降低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三是发展权利保障难。留守儿童群体学业成绩不佳、社会交往能力低、性格有缺陷、心智发展不健全、思想道德素质差等问题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使其发展权受到极大的制约,其未来的人生实是令人堪忧。据调查,今年,我乡农村留守儿童中初三毕业后有近30%就读职高,读高中的比例不到70%。虽然读职高能学一定的就业技能,但从长远来看,发展前景明显低于大学毕业的群体。
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制度建设,消除体制性障碍。户籍制度是制约留守儿童随同父母向城市转移的巨大障碍,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改革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同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逐步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制定农民工子女所在城市入学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吸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的惩罚激励机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进程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从而遏制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的趋势。
二是加强经济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城乡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要遏制这一问题,只能从源头抓起,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就业问题在当地解决。在党中央“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政策下,继续贯彻“强农惠农”政策,东部给西部、城市给农村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证,在西部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创办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样既发展了当地经济,也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间接地保障了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权益。
三是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首先,监护人要研究教育孩子的新方法,定时与老师交流情况,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生观。其次,学校作为正规化教育基地,要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制定一整套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方案,开展各种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最后,积极发挥社会教育的正面作用。公安、文化和市场等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学校周围的网吧、录像厅、游戏厅进行检查,对于一些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和黄色影院要加大执法力度并予以取缔。不断净化社会风气,给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