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隆区以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契机,突出“三大聚焦”,将商贸服务与全域旅游、现代农业相结合,打造高品质国际化旅居康养栖息地,高质量服务来武旅游人群。2016年-2020年,全区网络零售额累计达131.11亿元,实现年均增长30%,其中,以在线旅游为主的武隆区服务型网络零售额对网络零售额增长贡献率超85%,主导本地网络零售发展。
一、聚焦商贸服务供给,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区商务委针对“候鸟游”旅客深度养生、追求品质的特点,精准化商贸服务供给,吸引“候鸟”旅居。一是生鲜产品社区直供。组建“寻味武隆”高山蔬果车队,搭配直采直供基地,每日进入“候鸟”聚集社区开展电商营销宣传,形成生态、绿色有机生鲜农产品进社区供应体系。2019年“高山蔬果直供车”一周销售乡镇蔬菜水果2万余斤,销售金额5万余元,涉及仙女山镇游客500余户。二是生活物资随用随买。推动31个“邮快超市”服务平台推出“电商寄递+同城配送”完善物流体系,满足“候鸟”随用随买消费形式需求,仅2021年春节一个月快递业务投递量达87万件,同比增长84%,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7万元。三是个性需求私人定制。推出沧沟乡“网上自留地”、文复乡柿子树认领等电商定制消费,季节性游客破除时间限制,认购58块私家定制菜园、为83棵柿子树冠名,待果实成熟后,享受绿色无污染的新鲜蔬果送货上门或受邀赴武体验采摘。
二、聚焦消费场景设置,全面布局服务体系。区商务委线上线下两手抓,区内区外商贸服务两不误,打造“候鸟”全域旅游、消费“栖息地”。一是实现电商网点全区覆盖。按照“1+10+n”的模式完善1个区电商服务中心,5个镇级电商服务站,实现186个行政村电商服务点全覆盖。搭建电商综合服务平台,面向全区免费开放技术、资源,25户入驻平台商家抱团开展共享式宣传销售,近半年实现订单1300余单,累计销售额达320余万元。二是区内促进商旅深度融合。依托武隆旅游资源优势,在武隆仙女山、白马山、羊角古镇等区内著名景区,武隆高速服务区等人群聚集地建成O2O体验馆、O2O体验街,实现景区全覆盖。推动26个乡镇特色产品进驻,实现商旅融合发展。三是区外加大力度“招商揽客”。招引阿里巴巴、颐高、映潮科技、载禾优品等电商龙头企业项目落地,带动培育网商8106家,促进提升本地电商发展。线下在沙坪坝区沙滨路、重庆北站候车厅、济南市宽厚里商圈等人流处设立“寻味武隆”农特产品体验店,线上在京东、淘宝、苏宁等10余个电商平台开设“寻味武隆”旗舰店、品牌店、乡村扶贫馆,同步销售、展示各乡镇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扩大客源获取渠道。
三、聚焦区域品牌升级,数字赋能二次消费。区商务委瞄准“候鸟”高消费潜力,打造“恋乡”私域流量池,以产品高质量为吸引力,依托电商手段实现消费裂变。一是深化品牌体系打造。以“1+12+N”的品牌战略,扩充涵盖全区域、全产业、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的武隆区品牌矩阵,构建个性化、品质化、时尚化的“寻味武隆”电商区域公共品牌体系,整合上线全区107个农产品品牌、4270个单品。二是强化品牌宣传营销。分时段、分季节举办寻味武隆4·26电商日、仙女山采摘节、仙女山火锅节、啤酒节等活动,采取区长代言、百名干部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营销手段,全方位深入宣传报道,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华龙网等20余家媒体平台发布宣传报道百余篇,切实扩大“寻味武隆”电商区域公共品牌声势及影响力。三是优化产品标准体系。强化市场供给需求分析,推动可电商化农产品标准认证,做大品牌推介,确保消费供应。依托协会、电商平台统一苕粉、腊肉、干货等12款粗加工农产品生产、包装标准,实时监控10个小作坊、网货基地生长加工过程,孵化上线“后山里”“高福寿”“野寒山”等10余个网红品牌,“石磨苕粉”进驻永辉、盒马鲜生等新零售渠道,实现销售700余万元,依托代理公司出口销售超百余万元。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