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的通知》(教督厅函〔2024〕10号)(以下简称“规程”)要求,全力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全区义务教育工作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56所,其中,中学11所(高完中4所,单设初中7所),普通小学28所,教学点16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26948人(小学16517人、初中10323人、特殊学校108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6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为100%,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7.09%。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专任教师2542人(小学1598人、初中916人、特殊学校28人),普通小学师生比1:10.34,初中师生比1:11.27。
2016年,我区印发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17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2018—2020年期间,每年都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动态监测。2019年,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复查验收。2021年,区政府印发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方案》,目前,我区正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按照《规程》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7项指标进行评价,遵循“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根据人口峰谷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等阶段性学龄人口变化特点,前瞻研判义务教育需求变化,提升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我区“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这5个指标有11所初中和29所小学(含1个50人以上教学点)达标,达标率均为100%。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有28所小学、9所初中达到评估标准,其余1所小学和2所初中经整改后可达标。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有28所小学、8所初中达到评估标准,其余1所小学和3所初中经整改后达标,综合评估情况为:经整改后可达到评估标准。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重庆市武隆区2025年小学、初中资源配置基本情况
名称 |
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 |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
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
综合评估 | |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L7 |
L8 | ||
小学 |
达标学校总数 |
29 |
29 |
29 |
28 |
28 |
29 |
29 |
|
达标学校比例(%) |
100.00 |
100.00 |
100.00 |
96.55 |
96.55 |
100.00 |
100.00 |
96.55 | |
初中 |
达标学校总数 |
11 |
11 |
11 |
8 |
9 |
11 |
11 |
|
达标学校比例(%) |
100.00 |
100.00 |
100.00 |
72.73 |
81.82 |
100.00 |
100.00 |
63.64 | |
注:小学含50人及以上教学点。 |
(二)区域内小学、初中校际均衡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主要通过资源配置7个指标校际差异系数进行评价,要求小学校际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对照评估办法,我区29所小学的7项指标校际综合差异系数0.4079,11所初中的7项指标校际综合差异系数0.2699,达到评估标准。单项指标“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差异系数”经整改后可达标,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2025年重庆市武隆区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差异系数测算数据表
学校类别 |
综合差异系数 |
学历 提高 |
骨干 教师 |
体艺 教师 |
教辅 用房 |
体育 场馆 |
生均设备值 |
多媒体教室 |
小学 |
0.4079 |
0.6071 |
0.4858 |
0.3647 |
0.4228 |
0.2619 |
0.2643 |
0.4480 |
初中 |
0.2699 |
0.2140 |
0.2785 |
0.3311 |
0.3283 |
0.4145 |
0.1219 |
0.2009 |
(三)区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要求,对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程度主要通过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等方面的15项指标进行评价。对照评估办法,我区12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大校额”“标准班额”“专用教室”3个指标经整改后可达到评估标准。
指标一:区政府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规划人口及义务教育布局现状,修订完善了《武隆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 制订了《武隆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点专项规划,按照新规划,能够满足辖区内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二:2009年以来,我区坚持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四个一体化”:一是严格按照《教育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建设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设施。二是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发布〈初中物理教学装备配置标准〉等六个学科配置标准的通知》(教基函〔2019〕5号)、《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试行)》(渝教基〔2013〕49号)统一配置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教学仪器配齐率达100%。三是确立了小学不低于1:19、初中不低于1:13.5的城乡学校师资配备标准,目前全区普通小学师生比达1:10.34,初中达1:11.27。四是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目前全区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720元/生、初中为940元/生。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三:根据《规程》,我区27所小学、16个教学点、11所初中、1所特殊学校应配备的音乐、美术教室间数达到验收标准,另外1所小学经整改后可达到评估标准。
自评结论:经整改后可达标。
指标四:我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印发《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试行)》,合理确定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招生服务范围和在校生规模,乡镇(街道)学校无大校额,城区5所学校虽然超过2000人(到2027年将逐年消除大校额),但是目前教育设施设备按照“实用、够用、管用”原则,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自评结论:经整改后可达标。
指标五:我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优化校点布局,增加义务教育学校学位,合理确定学校招生服务范围,避免因学位不足导致班额超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缩小班级、学校、区域内师资差距,禁止举办重点班、特长班,严格转学条件和程序,遏制因“择班”“择校”“择师”而导致班额超标。目前,乡镇(街道)中小学标准班比例达100%,城区中小学起始年级严格按照标准班额编班,各校均无56人以上的大班额。
自评结论:经过整改后达标。
指标六:我区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即每年每校7.2万元,保障了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行。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七:特殊教育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6000元/年,特殊教育学校集中招生108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52名、重度残疾送教上门43人,残疾儿童少年同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残疾学生入学率100%、学籍建档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八:我区建立保障教师工资收入增长和动态调整机制,教师工资绩效100%纳入区级年初预算,2024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157722元,公务员年平均工资157722元,实现了教师工资与公务员持平。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九:我区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切实抓好骨干培训和教师全员培训,积极选送教师参与国培、市培项目。完善区教师进修学校机构建设和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和社区教育有机整合,常态化开展教师暑期全员常规培训,专项开展新教师入职、“三名”工作室、信息工程2.0等培训,实行“培训学分网上审核、网上认证”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目前,全区工作5年的教师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根据生源、师资结构变化,在区委编办、区人力社保局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我区统筹进行编制分配,每年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量。2024年新招录教师33人,2025年新招录教师18人,保障了教师队伍的稳定补充。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一:我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机制,推进交流轮岗,优化教师结构。坚持城乡覆盖、跨区跨校,以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组建的5个教育集团和5个教育发展共同体为主要载体,通过定期交流、考试选调、组织调整、对口支援、教研互助、岗位锻炼等形式,促进城乡、强弱学校教师间交流学习。全区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1315名,2024—2025学年度交流轮岗教师208名,占比为15.82%(其中,骨干教师70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33.65%)。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二:我区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要求,规范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任教师管理,严把新教师招聘关,保证聘用教师质量,定期进行中小学教师资格注册,坚持教师“持证上岗”。目前,全区在岗专任教师2542人(小学1598人、初中916人、特殊学校28人),持有教师资格证比例达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三: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要求,印发了《武隆区关于2024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招生工作的通知》,发布城区小学一年级、初中七年级招生工作通告,坚持“免试就近”“划片招生”入学原则,积极推进“入学一件事”管理改革,小学、初中(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为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四:根据《教育部等4部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教基〔2011〕1号)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下达2024年普通高中招生执行计划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2024年秋季,全区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1270人,指标到校分配名额895人,占比70.5%,其中分配农村学校名额415人,占分配名额总数的46.37%。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五:根据《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教基〔2013〕1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6〕27号)等要求,责成区教委、区妇联、团区委共同开展留守儿童家庭走访回访、安全宣传专题教育等工作,切实落实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全区农村留守儿童1975人,公办学校就读1975人,占比100%。根据《武隆区关于做好2024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招生工作的通知》,依据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区稳定生活和实际居住情况安排适龄儿童学位,并保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后同本地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全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267人,公办学校就读267人,占比100%。
自评结论:达标。
(四)县域内义务教育质量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要求,对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情况主要通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9项指标进行评价。对照评估办法,我区9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
指标一:2021年初中在校生4124人,2024年初中毕业生4039人(期间:转入133人、死亡6人、转出92人),全区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7.09%。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二:建立健全了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三位一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建成特殊教育学校1所,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有效落实,加强特教资源教室的应用培训和日常监管。对全区40余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的特教一线教师开展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2024年秋季,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共303人,安置率100%。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08人、占35.6%,随班就读152人、占50.2%,送教上门43人、占14.2%。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三:制定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行动计划,指导全区所有学校依法依规制定《章程》。法人单位学校完成率100%,建成区域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实现学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100%、学校无纸化办公100%、班级多媒体全覆盖100%、学校装配标准化学生机房100%、学校无线教学覆盖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四: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要求,2024年,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2876.04万元,按5%的标准应安排教师培训经费143.8万元,实际安排293.3万元,占公用经费的10.19%,学校达标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五:大力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师均能熟练使用多媒体交互式班班通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组织教学,积极将智慧教育平台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网络资源支撑下的交互式数字化应用班级比例达100%,设备利用率达100%。专用教室深度应用,建成15间录播教室,全年开展校际“云端教研”80场,录制精品课例1800节。2024年教师人均月使用班班通达15次,校级资源库更新率达98%。近两年,通过“训赛结合”模式,组织教师参与各级信息化教学赛事,32件作品获市级奖,35节被评为市级精品课,5节被评为部级精品课。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六:全区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行走山水间·武隆大课堂”思政研学实践教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不断增强智育能力。常态化推行“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足球特色学校。出台《武隆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 将肥胖率、近视率等指标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和综合素质评价。以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开发文学与艺术类地方或校本课程,建成书法特色学校1所、其他艺术特色学校6所。实施学校文化建设专项行动,各校深入挖掘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文化自觉促进内涵发展。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七: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所有学校教学秩序规范。转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通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通知》,指导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按照“1+N”模式,开发德育实践、科学研究、素质拓展、职业体验、研学实践等五大类实践课程。全区中小学均开设劳动课,配齐配足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劳动实践时间不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50%,开展学校义务劳动、日常家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系列劳动教育。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八:严格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基教〔2018〕26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渝教发〔2019〕3号)等规定,建立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公示制度,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开展课后延时服务,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达到2小时以上。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每月开展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和督导,严禁开展文化学科类培训,严禁与升学挂钩。引导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出台加强家庭教育的文件,健全社会家长接待制度,校校建立家委会,开展家长学校系列活动。加强监督检查,通过学校自查、全面普查、领导巡查、专项督查和随机访查等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九:2022年,我区接受重庆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为:综合系数0.56,差异系数0.1。
自评结论:达标。
(五)社会认可度调查情况。
(略)以教育部和市教委开展的调查结果为准。
(六)“一票否决”指标情况。
近三年,全区教育系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师德严重违规事件或其他严重违法违纪违规事件;社会培训机构没有组织各类文化课考试,没有将培训证书、学科竞赛成绩、考级证明等与招生入学挂钩,没有以违规考试等“掐尖”方式招生,没有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等;没有“有编不补”、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现象,落实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要求,没有拖欠教师工资等;落实中央关于规范“督检考”和减轻教师负担要求有力;提交的督导评估材料和数据真实,没有弄虚作假。
三、主要做法
(一)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成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好领导、统筹、监督和保障作用,确保教育布局优先规划、经费优先保障、人才优先引进、资源优先配置,形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二是构建教育治理机制,完善《武隆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形成行政领导、督学督导、学术指导、服务引导和学校主导的“五导合一”运行新机制,制定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行动计划,厘清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引导学校依法依规制定或修订《章程》,推行办学自主,基本建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三是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责任督学、学校督导工作室四级教育督导网络体系,发挥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职能,组织开展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履行教育职责、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专项督查,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实施学校内涵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引导学校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
(二)优化供给,提高保障标准。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武隆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修订《武隆区中小学校布点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引导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辐射,全区优质资源覆盖面超过70%。适应新形势,优化学校建设时序,近三年累计投入15800万元,改扩建中小学24所,优质均衡程度不断提升。二是加强经费保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4%。2021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83733.91万元,202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70634.21万元、增长-15.64%;2023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83258.09万元、增长17.87%;2024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86724.88万元、增长4.16%。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720元、初中940元。三是加强人力支撑。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增长机制,年平均工资与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持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互补充,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动态核编。
(三)扶弱助困,补齐基础短板。一是实施扶弱保学。坚持“两为主、两纳入”,确保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100%;落实6000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通过特殊学校集中招生、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重度残疾送教上门等方式,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同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残疾学生安置率100%。二是开展济困助学。印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25261人次、共1640.44万元,非寄宿建卡等贫困学生生活补助28715人次、共864.32万元。2022—2024年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经费3975.863万元(2022年补助1589.4315万元、2023年补助1326.538万元、2024年补助1059.8935万元)。三是改善办学条件。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8799.64万元。其中投入15818万元,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6个;投入1673.74万元,添置教学设施设备及生活设备11432件;投入892.9万元,完成61所中小学1006间12072盏教室照明灯标准化智能化改造;投入415万元,完善学校安保设施。新招聘义务教育教师138名,配齐薄弱学科师资。评选区级骨干教师415名,并向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倾斜,教师配置校校达标。
(四)深化内涵,提升质量水平。一是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坚持文化引领和特色发展,全区中小学校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浩口小学蜡染、石桥小学木叶、实验小学书法、实验二小民乐、凤溪小学棕编、黄莺小学线编、长坝小学舞龙、凤来小学腰鼓、沧沟小学土陶、后坪小学山歌、文复小学芦笙等项目特色明显、亮点纷呈。全区拥有1项以上特色项目学校达80%以上.二是提升全面发展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突出德育教育首位,建设立德树人基地学校10所,创建市级德育品牌3个,打造“行走山水间·武隆大课堂”研学思政品牌。强化体育艺术教育,创建市级以上体育艺术特色学校24所,学生参加市级以上体育艺术比赛成绩突出,特别是特殊学校学生获得体育类比赛国家级6金2银、市级7金8银的优异成绩。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校内、校外劳动基地教育100%,开展劳动教育周、劳动实践月覆盖率100%。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大力实施中小学音体美、信息技术、书法及初中理化生实验等学科及项目质量监测,探索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质量监测结果综合系数高于0.5。三是提升一体发展水平。深化城乡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区管校聘”机制,每年实际交流教师占应交流教师的15.82%,优质师资交流占实际交流的33.65%。依托武隆一中、实验小学等优质资源,成立中小学教育集团5个,教育发展共同体5个,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施“510”名校长工程和“125”名师工程,落实教师培养“六项全员”和队伍建设“六个重点”,按“通识+学科专题”培训模式举办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全区现有特级教师5人、正高级7人,各类市级骨干校长、教师138人、区级500人;市级“三名”工作室4个,区级14个。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自推进创建工作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对照教育强国建设新要求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需要,还存在一些的问题: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还存在短板和弱项;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与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仍有差距;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量增加,与现有校舍场地配置、校额班额优化等不相适应。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迭代升级“强党建、提质量、推改革、保平安”,全力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一是不断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健全五育融合培养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人民满意”。二是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三新卓越”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义务教育阶段“10+X”紧密型教共体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三是加大力度打表推进创建工作,不断健全发展教育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部门协同和压力传导力度,加快实施扩容提质行动,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倾力打造“渝东南领先、全市进位、武隆辨识度”的“墨香武隆·暖心教育”。
附件: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申报表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