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武隆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3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隆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产业振兴步伐,着力打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9〕38号)精神,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支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原则,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以乡村产业为抓手,以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强区、特色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以下统称“三特一品”)创建行动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绿色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扶贫作用进一步凸显,现代山地特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到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5家,依托“2+6+N”山地特色产业培养打造一批10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50个,“三特一品”创建取得明显成效,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二、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一)着力发展山地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按照“多品种、适规模、有品牌、高品质、好价钱”的要求,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每个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培育1~2个优势主导产业,做长富含武隆地方特色的羊角猪腰枣、黑山羊、武隆凤羽鸡等产业链条。加强生猪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到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9万亩,建设面积达到37万亩,新发展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等农林经济作物18万亩。
(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培养打造一批10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羊角豆干”“武隆高山茶叶”“武隆碗碗羊肉”精加工,开拓发展“银杏产业”和“武隆苕粉”精深加工。
(三)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围绕“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提档升级7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探索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产业融合新机制,培育创建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
(四)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业。巩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创建成果,全面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叫响做靓“寻味武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村村旺”电商品牌,发挥已建成的“农村电商网点”“益农信息社”作用,持续推进“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发挥电子商务消费带动产业扶贫。
(五)推动建设智慧农业。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四大行动,适时启动全区农业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试点,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探索山地特色智慧农业应用模式。
三、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
(一)强化区域统筹。紧紧围绕“一环两园”,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山地特色农业。开展特色产业强区、特色产业强镇创建,形成产业支撑。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武隆区农业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
(二)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扶贫,支持市级深度贫困乡和“3+16”区级重点贫困乡(村)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深化济南市(历下区)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利部定点扶贫、市委政法扶贫集团、市工商联、市八大民主党派、涪陵区结对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持续深化社会力量扶贫。
(三)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选好产业,做好规划。围绕山地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力争每个园区有1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1~2个主导产业、一批创业创新主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全面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四)建设“一镇一特”产业强镇。建设特色产业强镇,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推动物流节点集中。做大做强“羊角猪腰枣”“双河蔬菜”“平桥桑葚”“火炉脆桃”“武隆苕粉”等一镇一特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到2022年,全区“一镇一特”示范镇达6个。
(五)促进“一村一品”示范带动。作好村规划,发挥“一村一品”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场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乡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农工贸专业村。到2022年,全区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达50个。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一)拓展边界,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力争到2022年培育家庭农场100个,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组建并规范化运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
(二)拓展领域,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拓展“农业+”功能,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推进农业种养融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产加销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推进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
(三)拓展空间,打造产业融合载体。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围绕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生猪、山羊、凤羽鸡、苕粉、笋竹、银杏、蚕桑、林果、大闸蟹等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以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强区、特色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企业、网络平台为载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格局。
(四)拓展渠道,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落实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开展合股联营、生产托管、租赁经营、产品代销等多种联结方式。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
五、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增长力
(一)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全程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完成武隆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火炉脆桃、武隆猪腰枣、武隆苕粉“五大农产品”的标准化制定,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
(二)加快绿色化生产。贯彻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推行绿色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按《重庆市武隆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方案(2020-2022年)》规划进度完成项目建设。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大力实施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到2022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
(三)实施品牌化发展。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寻味武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的武隆区农产品品牌体系,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到2022年,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认证数稳定在100个以上,认证产量占全区农产品总产量35%以上。
(四)提高市场化水平。立足大基地,对接大市场,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互联网+流通”,促进建立立体化营销模式。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田头示范市场。加快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市场调控机制。
六、推动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完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蔬菜、茶叶两大产业农业科技园。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二)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开展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示范创建活动,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深入开展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三师一家”下乡服务,提高创业技能。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三变”改革试点经验,提质扩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深化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扎实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推动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探索完善“地票”“林票”制度。
七、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一)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品牌发展。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二)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建立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优势主导产业对口联系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机制、优化手段,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力度,拓宽担保物范围。加大政策性保险补贴支持力度,做好乡村产业项目保险、目标价格保险。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推动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领域的纯公益性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规范举债融资行为,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
(三)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坚持互惠互利,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投入乡村产业。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并对该企业农业产业项目立项上予以优先保障。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不得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不能侵害农民财产权益。
(四)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推行乡村产业用地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供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做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五)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鼓励返乡下乡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重点指导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落实兼职取酬、成果权益分配政策。
八、强化组织保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地见效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区政府成立创建特色产业强区工作专班,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二)强化督导服务。加强产业振兴考核督导力度,建立激励推动机制。严格落实重庆市武隆区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点多面广量大涉农项目“放管服”改革的工作方案》(武隆发改发〔2019〕197号)规定,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从事乡村产业的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完善乡村产业监测体系。
(三)营造良好氛围。宣传推介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推广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
附件:武隆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重点任务分解
附件
武隆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重点任务分解
目标 |
序号 |
重点 任务 |
具体内容 |
责任单位 |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
1 |
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
各乡镇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推进水稻、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划定。各乡镇因地制宜培育1-2个优势主导产业。加强生猪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发展农林经济作物18万亩。 |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林业局 区畜牧发展中心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 |
2 |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
将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纳入区工业领域重点集群培育。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发展武隆传统“武隆手工苕粉”“羊角豆干”“碗碗羊肉”“笋竹休闲食品”加工。同时发展具有武隆本地品质的薯类原材料种植基地。 |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 | |
3 |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
围绕“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提档升级7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 |
区文化旅游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林业局 | |
4 |
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业 |
巩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创建成果,全面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叫响做靓“寻味武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村村旺”电商品牌,发挥已建成的“农村电商网点”“益农信息社”作用,持续推进“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发挥电子商务消费带动产业扶贫。 |
区商务委 区农业农村委 区委网信办 区经济信息委、区扶贫办 区供销合作社 中国邮政武隆分公司 | |
5 |
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
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四大行动,推广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促进农业机械设备提档升级。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
区农业农村委 区经济信息委 区商务委 中国邮政武隆分公司 | |
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 |
1 |
强化区域统筹 |
围绕“一环两园”,开展特色产业强区(县)、特色产业强镇创建,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完善武隆区农业综合服务功能。 |
区发展改革委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区生态环境局 区住房城乡建委 区农业农村委 各街道办事处 各乡镇人民政府 |
2 |
支持贫困区县产业发展 |
强化产业扶贫,支持市级深度贫困乡和“3+16”区级重点贫困乡(村)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深化济南市(历下区)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利部定点扶贫、市委政法扶贫集团、市工商联、市八大民主党派、涪陵区结对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持续深化社会力量扶贫。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财政局 区商务委 区扶贫办 | |
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 |
3 |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
创建现代产业园。 |
区农业农村委 区财政局 区发展改革委 |
4 |
建设“一镇一特”产业强镇 |
建设特色产业强镇。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引导特色小镇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 |
5 |
促进“一村一品”示范带动 |
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农工贸专业村。到2022年,全区“一村一品”示范村达50个。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 |
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
1 |
拓展边界,培育多元融合主体 |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财政局 区林业局 区供销合作社 |
2 |
拓展领域,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 |
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种养融合、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康养融合、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教委 区经济信息委 区文化旅游委 区卫生健康委 区林业局 | |
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
3 |
拓展空间,打造产业融合载体 |
以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强区、特色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企业、网络平台为载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格局。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财政局 区林业局 |
4 |
拓展渠道,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
全面落实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 |
增强乡村产业增长力 |
1 |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 |
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全程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完成武隆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火炉脆桃、武隆猪腰枣、武隆苕粉“五大农产品”的标准化制定,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 |
区农业农村委 区财政局 区生态环境局 区市场监管局 |
2 |
加快绿色化生产 |
贯彻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按《重庆市武隆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方案(2020-2022年)》规划进度完成项目建设。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 |
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 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供销合作社 | |
3 |
实施品牌化发展 |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寻味武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国家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武隆区农产品品牌体系,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商务委 区经济信息委 区生态环境局 区市场监管局 | |
4 |
提高市场化水平 |
对接大市场,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互联网+流通”,促进建立立体化营销模式。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田头示范市场。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商务委 区供销合作社 | |
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
1 |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
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蔬菜、茶叶两大产业农业科技园区。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
区农业农村委 区科技局 |
2 |
促进农村创新创业 |
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开展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示范创建活动。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教委 区人力社保局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团区委 区妇联 | |
3 |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
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探索完善“地票”“林票”制度。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区林业局 区供销合作社 | |
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
1 |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
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品牌发展。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 |
区财政局 区农业农村委 区税务局 区扶贫办 |
2 |
创新乡村金融服务 |
建立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优势主导产业对口联系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机制、优化手段,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力度,拓宽担保物范围。加大政策性保险补贴支持力度,做好乡村产业项目保险、目标价格保险。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推动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领域的纯公益性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 |
人行武隆支行 区财政局 区农业农村委 | |
3 |
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
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投入乡村产业。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并对该企业农业产业项目立项上予以优先保障。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 |
4 |
完善用地保障政策 |
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推行乡村产业用地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供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做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司法局 区林业局 | |
5 |
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
鼓励返乡下乡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和乡村振兴巴渝巾帼行动。 |
区教委 区人力社保局 区农业农村委 区科技局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团区委 区妇联 | |
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地见效 |
1 |
加强统筹协调 |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区政府成立创建特色产业强区(县)工作专班,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
区农业农村委 |
2 |
强化督导服务 |
加强产业振兴考核督导力度,建立激励推动机制。完善乡村产业监测体系。 |
区农业农村委 武隆调查队 | |
3 |
营造良好氛围 |
宣传推介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推广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 |
区委宣传部 区农业农村委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