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全区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20〕10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居民高品质生活为导向,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提档升级传统服务业,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大力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和防风险能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合理、融合共享和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不断扩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5%,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5%左右。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服务业结构更加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于65%。吸纳就业能力持续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40%。第三产业企业净增60户以上。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影响力,建成全市服务业强区。
二、发展路径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紧扣推动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联通黔北的重要联结点功能,立足“渝东南旅游集散中心、主城都市区后花园定位”,坚持创新引领、推动融合发展、培育市场主体、优化空间布局、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引领,增强服务动能。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成渝地区联合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大力推广应用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抢抓疫情催生的线上购物、线上娱乐、线上阅读等市场机遇,培育以网络消费、线上线下结合消费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平台,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旅游、体育、艺术、娱乐、教育、医疗等融合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二)推动融合发展,拓展服务业态。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市场主体,推动市场主体规模壮大、品质提升。依托“智博会”“西洽会”“绿色发展论坛”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精尖企业和优质项目。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示范效应,激发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活力。
(三)培育市场主体,塑造服务业品牌。
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示范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围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房地产、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板块,重点从民营医院、苕粉加工、出租车及驾校整合、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乡村旅游、农贸市场结算中心等方面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打造具有武隆特色的“一部手机游武隆”、“仙女姐姐”家政、“茶仙子”、“寻味武隆”等“武隆服务”品牌,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制造企业服务化,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扶持研究开发、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机构发展。支持中小微服务企业协作协同发展,促进服务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四)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双城”(即中心城区和凤来新城)引领,坚持区域协调、优势互补。中心城区,主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提升城市宜居质量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成重要游客集散中心,重点发展生活居住、公共服务、旅游集散接待、现代商贸和金融等产业,同时将散乱的城市配套服务有序向其他片区疏散,腾退和优化中心城区开发空间。凤来新城产城景融合发展拓展区,发挥融入主城都市区“前沿阵地”功能,围绕建设产城融合新城、宜居生态田园都市,主要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智能制造业、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等转移,着力发展以产业基地、城郊经济配套的专业物流、商务服务、数字经济、家政家居家纺、软件信息、教育医疗、现代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
(五)深化改革开放,优化服务环境。
聚焦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推进一批改革事项,提升政府法治与信用水平,积极净化市场环境,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借鉴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服务业市场活力。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庆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形成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 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分工合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努力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家有关爱,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发挥新高地作用。
利用传统服务业现有的人才、技术、资金、装备、土地、厂房进行改造重组,在现有的生产要素配置上、新项目的开发上向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型服务模式。鼓励发展风情小镇、房车露营、精品民宿等旅游休闲消费新业态。推动住宿餐饮业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酒店、有机餐饮等新型服务模式。深化实施电子商务进乡村试点工程,推进“互联网+农业”,进一步提升打造我区农产品的生态特色、品种特色、品牌特色。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和医养结合项目,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进养生保健和健康旅游服务融合发展等。要积极参与全市高品质资源要素在更广范围内分配和整合,通过“绿色发展论坛”“绿色智库”,尤其是“周末专家”“网上专家”“度假专家”等技术人才和信息流动,打造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和智力高地,为武隆服务业走向专业化、品质化、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重点任务
准确把握全区服务业发展新形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突破口,突出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着力优化全域旅游、康养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服务、总部经济等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服务业新业态。
(一)着力做大做强优势服务业。重点发展全域旅游、康养产业等优势服务业。
1.全域旅游。增加文化旅游消费供给,立足资源禀赋和旅游业发展基础,按照“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和“一心一带五区一网”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重点围绕“自然遗产、休闲度假、人文历史、乌江画廊、美丽乡村”的旅游资源,打造主题旅游项目集群,构建全域旅游服务体系,着力开发度假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运动旅游、乡村旅游、毕业季旅游等文旅融合新业态,策划网红打卡点。围绕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推动农旅、文旅、体旅、工旅、商旅等跨领域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重点打造运动康体、文化创意、影视基地、旅游商贸、会议会展、精品民宿、农耕体验、旅游汽车、非遗传承等旅游新产品。注重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面推动景区服务和价值跃升。打造渝东南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游客接待突破6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文旅综合收入对GDP贡献率达到30%以上,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的年增速均保持在10%左右,境外游客占比7%。(责任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协作单位:区仙管委、区白管委)
2.康养产业。深化“康养+”发展模式,推动旅游向医药、健康、体育产业延伸,抓好医疗兴旅、研学兴旅,加快构建“药、医、游、食、养、管”六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重点依托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凤来新城,培育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深度挖掘康养文化,塑造生态养心、运动康体等理念,打造以避暑养生游为主的康养文化体验带。引进综合性中医养生机构,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建设一批面向高端人群的颐养型养老机构和连锁度假式健康养老基地,同步培育引进一批养老、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机构,完善大健康产业体系。到2025年,新增一批连锁化、规模化、品质化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力争引进1~2家国内知名企业投资森林养生、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等业态,建设富有特色的康养小镇。(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协作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区民政局)
(二)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顺应新形势下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多渠道增加优质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重点发展会展服务、医疗服务、数字经济、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家政服务、专业中介服务、服务外包、高端商业、科技合作与推广等新兴服务业,显著提升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的能力。
1.会展服务。鼓励各类经济成分市场主体投资,对照国际标准建设集展览、展示、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会展场馆,积极引进全国性行业协会、央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市级活动展览或知名展览机构等在我区举办各类全国性、国际性的大型巡回展。组织区内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在各主管部门组织下外出参加国际、国内展览展销活动。力争与四川省乐山市轮流举办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打造国际论坛、国际赛事、文体活动、会展品牌,加快会展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提升武隆会展业发展水平。到2025年,建成仙女山国际会展中心,培育1~3家会展服务企业,会展业收入达0.5亿元。(责任单位:区商务委)
2.金融服务。注重数字化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鼓励金融机构提升线上服务能力和数字风控技术,推动网点服务“线上化”“无纸化”,推出性能稳定、可智能化运营的银行APP客户端,实现快速线上咨询、线上办理金融业务。加快国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申筹进度,尽早实现获批营业。加快推进区喀斯特(集团)公司上市。到2025年,引进银行机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来武设立分支机构和区域结算中心,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左右。(责任单位:区金融服务中心)
3.医疗服务。加强疾病预防尤其是流行性疾病预防体系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推进重大疫情应急救治体系建设,提升医疗卫生行业平战转换能力。落实成渝地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应急培训,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管理。发展智慧医疗,建设智慧医院,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设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建立健康服务、康养服务与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医养协作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群体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到2025年,创建2所三级医院,3所二甲医院。(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4.数字经济。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加快推动创新发展,完善电信基础业务,力争渝东南信息传输业领先地位。鼓励大数据、5G数据中心、互联网平台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做大做强信息服务业,围绕群众对生活服务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着力推动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升发展文化产业、智慧城市等高品质民生幸福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度培育一批智慧项目,围绕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产品开发,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政法系统智能化建设。到2025年,培育智能化企业6家。(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
5.总部经济。依托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凤来新城产城景融合发展拓展区、武隆工业园区等,引进一批企业总部,特别是研发设计中心、结算中心等。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发展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创新工场等互联网创新平台。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到2025年,建立1个总部经济产业园,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协作单位:区工业园区管委会)
6.电子商务。聚焦电商产业、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三大领域,加快发展以“三线”为导向的服务新业态,积极探索“片区发展强融合—联结站点强带动—个别站点强服务”的运营管理模式,构建电商发展新格局。做好电商区域品牌建设与营销,培育“寻味武隆”区域公共品牌和“五农人”等名优企业品牌,着力产品开发包装,打响特色产品知名度,打造“电商+体验+销售”新模式,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到2025年,争取实现网络零售总额增长30%,培育新增电商市场主体30家,招引2家亿元级规模(跨境)电商企业,打造3~5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培育30个农村电商“网红”带头人,打造武隆“跨境生活”云平台和跨境电商产业园。(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协作单位:区供销合作社)
7.专业中介服务。重点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法律、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以及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形成专业化、系列化、高水平的服务体系。积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咨询、项目运营管理、项目评估审计核查、监测检测、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等绿色服务。培育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综合性专业中介服务机构、高端智库,规划建设全过程咨询产业园。到2025年,专业中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协作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8.服务外包。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务外包发展方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外包发展方式创新,开展数据处理外包、呼叫中心等业务。加快服务外包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支持信息技术外包发展,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外包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依托5G技术,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重点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领域服务外包,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与融合应用,培育一批数字化制造外包平台,发展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到2025年,培育5家服务外包企业。(责任单位:区商务委)
9.科技合作与推广。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拓展科技合作深度和广度,积极融入“环成渝高校创新生态圈”,组织举办各类论坛、供需对接会,引进优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人才交流互动,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应用示范,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引进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到2025年,引进1~2个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武隆。(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三)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体系,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全产业链协同、跨界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批零住餐服务、教育培训、房地产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
1.家政服务。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居民和家庭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发展连锁家政公司,扶持培育员工制龙头企业,创建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和度假家政品牌。多方式提供医疗、保洁、居家养老、婴幼儿看护、护理、美容美发、洗染、家用电器及日用品维修等生活性服务,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安保、配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搬家服务等生活性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支持社区商业拓展发展OMO、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服务模式。组织开展家政行业的技能培训,成立家政服务业行业协会,引入国际菲佣服务品牌。到2025年,创建“仙女姐姐”家政服务品牌,打造1个全方位、规范化、标准化的家政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协作单位:区人力社保局)
2.现代物流。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宗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五洲国际商贸物流园建成投用,规划建设凤来武陵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产业园、土坎铁路贸易码头、白马水运码头物流园。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城乡配送,以机场、高铁、仙女山保税港免税直销基地等建设项目为突破口,发展“互联网+”物流,完善城市物流配送功能,发展“绿色”物流新业态。优化现代物流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高质量物流企业入驻,支持现有的物流企业主动引入现代管理方式,扩大本地物流市场份额,促进物流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人才技术支持。到2025年,引进5家物流企业,建成凤来新城智慧物流基地和城东高山生态农产品交易市场。(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协作单位:区交通局)
3.批零住餐服务。推进城区核心商圈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和商业步行街,持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打通制约瓶颈,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批发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新零售模式,推动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汽车销售、分拣分拨等专业市场,壮大和发展本地民营企业。鼓励餐饮企业开办“网上餐厅”,支持平台型企业联合线下餐饮门店拓展外卖业务。加大餐饮住宿企业、平台服务企业的安全、卫生和服务标准监管,为消费者提供安心安全的线上线下消费环境。到2025年,打造1~2个特色商业街、特色商贸小镇,引进10家知名连锁快餐店。(责任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4.教育培训。围绕建设教育强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引入高端培训机构,打造研学旅国家级旅游精品课程。加强成渝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名校合作,探索“云校双师+课程班”“设立分校”等模式,建立协作发展和交流联动机制,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增加对旅游度假人口的教育服务能力,开设暑期儿童、亲子教育培训点,与重庆老年大学、武隆老年大学合作开设度假区教育培训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和培训,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到2025年,引进知名旅游学校资源建成一所旅游职业院校,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责任单位:区教委)
5.高端商贸。深入实施商贸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消费、新供给,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推动高端商业向品牌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发展,推进中心城区商业综合体和商圈建设,打造一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文旅融合的商业名街、名镇,提升聚集能力和消费水平。优化全区商业空间布局,形成城区核心商圈、社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为主体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建设仙女山临空经济区、棉花坝高铁商务区、南溪沟芙蓉仙女购物广场,加快推进中堆坝智慧商圈、羊角古镇、仙女七色天街等特色商业街建设,打造聚集力强的知名BIN街区。积极引进内外管理先进、资金雄厚的大型知名商贸企业进驻,建设国际旅游购物区、免税商品体验店,带动培育本地商贸流通名优品牌,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场景转型。到2025年,引进2家知名商贸企业进驻武隆,建成1个商业综合体。(责任单位:区商务委)
6.房地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地产、健康养老地产等新业态,利用白马山优越的区位优势、生态条件,点上开发、高品质开发、错位开发一批养身养心高端宜居物业;在凤来新城、城区大通道、城市南北环、高铁小镇、轨道交通节点区域加快建设交通、商业、酒店、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布局开发一批中高端民宿、精品洋房产品,让“住在武隆”成为一种新时尚,真正成为成渝都市圈的宜居佳苑、后花园城市。完善房地产市场交易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房地产金融信贷服务,加快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提高物业专业化管理水平,扩大规划设计、物业管理、装修装潢等服务规模,规范房地产估价、经纪和咨询等中介服务。积极开展住房科技创新,大力推行节能型、环保型住宅,加快房地产业现代化进程。到2025年,引进2~3家中国500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
四、扶持政策
坚持政策支持优先倾斜、资金扶持优先安排、资源要素优先保障、工作谋划优先考虑,建立健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优化政府服务。
1.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可通过政府采购、特许经营、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扩大政府购买范围,优化政府购买指导目录,加强购买服务绩效评价。
2.破除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健全公开遴选、评估体制,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市场化保障措施。
(二)加大财税和价格支持。
1.加大财政精准投入力度。用足用好各类中央、市级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面向服务业发展的创投激励机制,对创投产业进行针对性的政策性投资和产业扶持奖励;按照先征后返、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关于全区服务业发展的有关产业扶持政策。
2.积极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建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服务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生成、新产品开发和营销的专项扶持和补贴,引导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关键领域、发展重点和薄弱环节。
3.支持举办形式多样的消费促销活动,让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得到实惠。
4.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确保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5.用足用好疫情防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减税政策,积极扶持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帮扶企业渡过难关。
6.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强化体系建设,出台政策组合拳,建立政策叠加包,配套税费减免、金融支持、政务服务、水电气优惠等政策措施。
(三)强化金融要素支持。
1. 发展动产融资,推动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扩容增效,发展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等轻资产交易市场。
2. 引导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股权融资。
3. 大力提高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更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4.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新乡村振兴信用贷款,推进信用贷款支农模式。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5. 指导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缩短贷款时间,实行优惠利率,做好疫情后融资有困难的企业和单位信贷支持力度工作。
6. 加快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吸引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更多金融机构来武设立分支机构、结算账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壮大全区金融行业支撑。进一步深化农商行与平安普惠合作个人消费贷款等短平快项目;探索引进和设立股权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专业服务类金融机构。
7. 着力提升金融监管。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科学监管实现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引导小贷、担保、典当等行业转型发展,促进并购重组和市场化退出。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一是成立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适时或定期召开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政策措施。二是强化考核机制,承接市级服务业考核指标。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培育升规企业责任,科学合理分解任务、挖掘潜力、引进培育,力争每年均有新增突破。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科学排定序时进度,定期开展成效督查评估。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监管机制,优化服务业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
(二)强化人才支撑。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开发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服务业人才培训列入全区人才培训计划,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素质及专业资质。积极寻求与高校、大型企业合作,以武隆为基地,建设旅游职业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培养具有能适应发展需要,拥有国际视野、复合背景的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房地产管理业、中介服务业需要的创新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提高我区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健全统计制度。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健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完善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及时性和精准度。加强对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态势的分析预测,建立健全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信息在部门间的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完善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分析。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