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沧沟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统筹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进一步发挥好考核“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确保沧沟乡法治建设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落实。根据《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报送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公开工作的通知》(武隆依法治区办发﹝2024﹞1号)的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法治建设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1.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制度,确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召开“四个责任制”工作部署会议,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布置法治工作要点,并与各村等相关单位签订法治建设责任书。
2.完善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工作要求,成立了沧沟乡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书记、乡长为双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进一步完善法治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体制,努力形成各方联动、齐抓共建的法治建设推进格局。
3.强化法治思维。坚持领导带头学法,干部带头守法的责任制度。建立党委中心组集中学法制度,制定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全年共组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集中学法12次,领导班子专题学法12次。
(二)以关键领域为抓手,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
1.重大行政决策。按时完成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及集体讨论决定程序,制定本年度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并在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布。做好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规范性文件评估清理。
2.复议应诉工作。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出庭率达到100%。
3.行政执法监督。深入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按时上报执法数据,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落实各项行政执法工作要求。
(三)以弘扬法治精神为宗旨,深入推进普法工作
1.扎实开展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宪法、民法典的学习宣传,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以落实普法责任制为抓手,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发挥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先锋带头作用,在生产生活、矛盾调处的过程中开展普法宣传。全年共开展法治宣传13场,法治讲座9场。
2.推进基层依法治理。针对农村地区土地纠纷难以确证、合同不规范、调解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等方面,探索出乡村土地纠纷“证、核、调”解纷工作法。沧沟乡2021年全乡矛盾纠纷156件,土地纠纷79件;2023年全乡矛盾纠纷216件,土地纠纷13件,同期下降80.3%。有效化解土地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3.积极做好法治阵地建设。锚定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目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打造青杠村四治融合展览馆,申报建设沧沟村市级、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级同创,大田村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阵地影响逐渐加大。
(四)以矛盾化解为重心,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不断深入
1.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并聘请专业调解员专职开展调解工作。全年共受理矛盾纠纷221件,化解了221件,化解率100%,无民转刑,民转极端案事件发生。
2.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由政府法律顾问审理各类合同提出修改意见,并参与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协调。依托村法律服务工作室,村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360人次,对各类民事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20余份,协助村开展纠纷调解13次。
二、2023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是个别部门、单位、村对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还不够系统全面,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还不够强、法律顾问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
二是执法队伍能力素质需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的培养培训上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法治政府引领法治社会建设力度还不够。法治政府先进典型和示范标杆引领发挥不够,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情况。
党政主要负责人积极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区委关于法治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工作、推进落实、督查检查,将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全乡工作的重要位置。严格落实乡长办公会议工作规则,规范政府文件运转及阅签、重大事项沟通办理、调查研究等工作,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坚持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点任务亲自督办,推动政府依法高效运转。定期听取法治工作汇报,亲自召集乡领导班子研究重要事项,督促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法治工作。
四、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法治建设工作
1.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积极推进政社合作,在政策解读、推送、辅导等方面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探索政社合作的政策公开服务机制。完善政策、决策公开流程,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意见征集,多元化进行政策解读。抓好政府开放日活动,重点聚焦群众关切,以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全方位介绍和展现我乡工作职能、服务举措和工作成果。
2.充分发挥行政争议化解司法服务站的作用。主要是对辖区内的行政争议,包括尚未提起诉讼的行政争议、已经纳入法院诉前调解的行政案件和法院审理中的行政案件进行调解。通过延伸诉讼服务触角,拓宽诉调深度广度,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促使行政争议隐患通过前端防控体系消化在萌芽状态,多数行政争议通过非诉方式及时就地解决,从源头上、本质上化解矛盾,降低行政案件败诉率。
3.做好重大行政执法案件法制审查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办案质量,促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指导、监督执法工作“三项制度”切实落实到位,做好执法证的办证、换证、注销等工作。
4.做好人民陪审员资格审查工作。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会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共同做好候选人资格审查工作,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的人民陪审员队伍,保障公民依法参加审判活动,促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
5.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大行政决策及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进一步完善沧沟乡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重要规范性文件、重大矛盾纠纷化解、推进依法行政中智囊团作用,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上保驾护航。
(二)人民调解工作
1.逐步完善“三所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联动调处、动态跟进的工作闭环,推动矛盾纠纷化解“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协同”。
2.提升调解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诉调对接、访调对接、警调对接工作能级,乡调委会及各村调委会积极开展各类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使矛盾纠纷得到更好化解、处置。
3.持续开展调解员培训,确保每个村社至少有2名专兼职调解员持证上岗。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和调解业务的培训,提高调解干部自身法律基础和业务水平。
4.运用智慧司法平台参与调解工作。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在调解中的作用,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有机融合,多渠道化解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加快智慧司法建设。
5.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运用以案释法、案例指导、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多种法治实践,开展包含依法参与村务管理、法治宣传能力、法治服务引导能力、纠纷调处能力等法治实践能力培训。确保每个村有5名法律明白人。
6.持续推进“枫桥经验”乡村土地纠纷“证、核、调”解纷工作法在沧沟村的深入推进。成立了沧沟乡关于推广乡村土地纠纷“证、核、调”领导小组,建立网格员日排查、村干部周排查、乡干部月排查机制并将排查到的涉土事项上报乡平安办进行统一安排部署;乡村社三级干部在院坝会、社员会、党员会等各种大会上对解纷工作法进行宣讲,提升群众的知晓度,变干部主动排查为群众主动申请。
(三)法治宣传工作
1.抓住关键少数,精准实施法治宣传教育。一是抓好领导干部及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学法用法。健全完善国家工作人员日常学法用法制度,抓好乡党委中心组每年两次集体学法工作。二是切实抓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开展“莎姐守未”法治宣传教育,利用社会实践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效能。一是聚焦中心工作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企业综合法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为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突出抓好法律学习宣传。充分利用《民法典》宣传月、禁毒反诈宣传周等多个特殊节点,通过设摊、咨询、以案释法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各种法律尽快走进群众生活,更好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充分利用法治阵地,夯实法治文化根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宪法和民法典等新修订法律文本、沧沟乡红色法治文化故事、普法文艺演出和法治文化创意作品融进园内,定期提供法律咨询、法治讲堂、人民调解等多种法律服务;二是武隆区司法局将在沧沟率先建立基层“法治观察点”,及时收集社会公众对于法治建设领域的相关问题、意见和建议,力求将法治文化主题展览、法治文艺创意展示、“八五”普法宣传教育三大功能板块融合成一体,形成富有沧沟乡特色的普法宣传教育阵地。
4.打造法治乡村建设示范点,打通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以法治乡村建设为主线,围绕乡村振兴与法治文化做文章,因地制宜开展法律服务活动,使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重庆市武隆区沧沟乡人民政府
2024年3月7日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