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重庆市武隆区旅游扶贫案例
日期:2022-04-18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一、基本情况

武隆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辖区面积2901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22个乡镇、185个行政村、30个社区,总人口41万。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过去武隆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重庆市武隆区于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确定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2014年,精准识别出建卡贫困人口5.5449万人、贫困发生率14.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4488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215元,“养儿不用教,武隆走一遭”,是对武隆当时贫穷面貌的真实写照。但与此同时,武隆生态优良、风景绝佳,拥有除大海和沙漠以外的所有自然景观类型,以仙女山大草原、龙水峡地缝、天生三桥、芙蓉江、芙蓉洞以及归原小镇、呐溪原乡、天池苗寨、大田湿地人家等为代表的650余处景区景点密布全境,特别是喀斯特生态奇观得天独厚,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

二、旅游扶贫成效

经过深入研究,武隆立足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思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把山区变为景区、田园变为公园、农房变为客房、产品变为礼品,实现“旅游做到哪里,那里的老百姓就脱贫致富”。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3700万人次、综合收入180亿元,全区3.5万农户、近10万农民靠旅游“吃饭”,旅游扶贫消除贫困村48个、贫困人口3万余人。在旅游业带动下,武隆于2017年11月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截至目前,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77元,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0000元以上。武隆是重庆市唯一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殊荣的区县,成为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地区之一。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武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取得脱贫“摘帽”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三、主要做法

(一)聚焦“山水”发展全域旅游,让“山区”变为“景区”

坚持把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进行打造,既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又努力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突出全景式打造。围绕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总体目标,区委、区政府将旅游发展与区域脱贫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了“一心一堡一带五区一网”的全域布局和“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攻坚布局,确保在实现全域发展的同时,各大片区既差异发展、又优势互补,在旅游人次和综合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切实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引导“全社会参与”。设立每年2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发展小加工、小手工、小养殖、小修理、小运输、小中介、小餐饮、小旅店、小农场、小林场等涉旅“十小”企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组建旅行社、酒店、旅游服务公司等,切实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目前,全区共发展涉旅工商户5621家、涉旅企业530余户。

推进“全方位服务”。加快旅游服务国际标准化建设,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游客满意度连年位居重庆首位。总投资87亿元实施“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覆盖全区的旅游交通枢纽和换乘体系。度假区、主要景区景点等免费Wi-Fi全覆盖,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了全国首个区域级智慧旅游平台“一部手机游武隆”。深入推进“1+3+N”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维护良好旅游秩序,打造“诚信旅游”。

实施“全球化营销”。坚持全方位、高强度、宽领域、多媒体营销,与央视、新华社等各级媒体以及与知名网站、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开展合作;在全市组建首个旅游境外营销专业网站(i-WuLong国际网站),并向全球进行发布推广,在Facebook、Twitter等全球顶级社交媒体大力宣传武隆旅游形象广告、线路产品、营销活动等图文讯息,与瑞士国家旅游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仙女山景区与瑞士少女峰景区结为了“姊妹景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日本、韩国、东盟、欧美、非洲等国际市场,让“人间仙境·度假胜地”旅游品牌唱响全球。2019年接待境外游客76万人次、占比2%。

(二)聚焦“旅游+”推进融合发展,让“产品”变为“产业”

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融合产业,丰富产业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对群众脱贫增收的辐射效应。

实施“旅游+文化”。坚持“以文为魂”,深入挖掘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在为旅游业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又有效促进了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发挥。比如,浩口乡田家寨通过深入挖掘该村苗族文化和蜡染文化,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田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点,带动了周边60多户、230余名群众通过销售农特产品、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等实现了增收。又比如,通过深入挖掘乌江“纤夫文化”,与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联合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艺项目“印象武隆”累计演出2400余场、收入近4亿元,获得了“中国首届视界大赏年度最佳旅游演出奖”、“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旅游品牌大奖”等20余项品牌荣誉,成为全市文旅融合的典范。当地200余名村民白天干农活、晚上当演员,每年人均增收36000多元。

白马山景区的高山观光茶园

实施“旅游+体育”。依托自然山水风光和奇异多样的喀斯特地貌这些独有的户外运动资源,加快发展低空飞行、徒步露营、户外拓展、山地赛事等项目,积极推进体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建成了仙女山体育场、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夏训拓展基地等,被评为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特别是发起并成功举办了16届“中国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共有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支运动队伍先后参赛,已成为国际性户外运动A级赛事,成为中国户外运动的一面旗帜、重庆体育的重要品牌。该赛事的持续举办,引起了国际国内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跟踪报道,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到武隆观光旅游,为提升武隆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旅游+工业”。一方面,着力生态环境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编制了《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严格实施环保准入,坚决杜绝和严格治理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水电、风电、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和鸭江老咸菜、羊角豆干、羊角醋、土坎苕粉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切实将工业发展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既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工业旅游参观体验项目,又让游客能带走更多的“武隆好礼”。比如,武隆区和顺镇的市级贫困村打蕨村寺院坪建成了西南地区第一个山地风力发电站,该镇依托高大壮观的55台风力发电机组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每年吸引近3万名游客观光旅游,带动所在的市级贫困村打蕨村120余户农户参与旅游接待,直接和间接带动该镇5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300余元。

实施“旅游+农业”。把握自身资源和市场需求两个标准,紧紧围绕绿色化、特色化、集约化、品牌化,积极培育打造高山蔬菜、高山茶叶和生态畜牧、特色水果、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中药材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旅产品集中展销等形式,将优质山地农产品向市场拓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不断发展,实现了每个村有2~3个骨干产业、每户1~2个增收产业,带动全区80%以上农户实现人均增收近900元。比如,武隆区鸭江镇青峰村建成的800余亩汉平金冠梨基地和800余亩香伶核桃基地,覆盖了全村725户农户和97户建卡贫困户,仅汉平金冠梨一项就实现年收入640万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

(三)聚焦“共享”创新增收模式,让“风景”变为“钱景”

始终坚持“旅游扶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老百姓收入增长”的宗旨,积极探索创新增收带动模式,努力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探索廊道带动型增收模式。按照“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确立了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四个旅游黄金廊道,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仙女山、白马山片区成为全市旅游扶贫的典型,仙女山片区7个乡镇、50个行政村、近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以上。比如,白马镇豹岩村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有机茶叶种植加工、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等各类扶贫项目资金近亿元,融合打造了全市知名红茶品牌“仙女红”,全村85%的农户实现了产业带动稳定脱贫。

探索集镇带动型增收模式。整合资金5.9亿元,大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依托旅游集镇建成移民新村169个,搬迁安置10951户、38331人。引导高山移民和集镇居民大力发展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销售、特色美食等旅游商贸服务。比如,双河镇木根村地处仙女山贫困片区,平均海拔1350米,是全市首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近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全市高山蔬菜示范基地的带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全区首批脱贫和首个基本小康的行政村。目前,该村95%以上的农户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年游客接待近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

探索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高度重视景区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在景区进出通道等区域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景区及周边2万农民通过旅游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比如,仙女山镇石梁子社区401户中有391户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17户、100至500万元的285户;土坎镇关滩村在仙女山环线建成后,全村发展农家乐21户,以家庭作坊生产“土坎苕粉”48户,全村年收入达4500万元以上,90%的农户年均收入8万元以上;据统计,仅芙蓉洞景区从事涉旅行业的农民就达1500余人,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探索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增收模式。加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建设,成功创建了赵家、双河、白马、仙女山、火炉等乡村旅游合作社,其中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在全国旅游扶贫工作大会上,作为“合作社+农户”模式唯一的代表交流发言。目前,赵家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共计有农户会员119家,2019年专业合作社接待游客54万人次,旅游收入7400余万元,解决本乡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就业,实现了253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探索旅游消费带动型增收模式。积极引进重庆餐投、联合一百等知名品牌,建成涵盖餐饮、住宿、购物、酒吧、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商贸综合体,吸引更多旅客在武隆消费,吸纳更多当地群众就业。在旅游的带动下,2019年武隆住宿餐饮营业额同比增长16.5%,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5%。比如,后坪乡是武隆最边远、最贫困的乡镇,以前要行3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到这里,没有开展深度贫困攻坚以前,没有一个旅客会到这里游玩,随着交通、接待能力的提高,全乡大力高山避暑游,2019年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了当地的消费,高山腊肉、高山茶叶、土鸡蛋等农产品销售一空,户均增收1500元,有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旅游扶贫是扶贫开发模式的一种创新,既是“输血式扶贫”,又是“造血式扶贫”。武隆通过旅游扶贫改变了贫困山区的面貌,取得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成效。在实践中,全区上下牢牢把握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战略全局的视野。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始终做到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定位营销,引领武隆旅游由“重庆的武隆”“中国的武隆”向“世界的武隆”嬗变。

二是坚持富民增收的宗旨。坚持把“富民增收”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联动效应,鼓励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尽力为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的路径。突破一产、二产和三产的界限,推进旅游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将部门联合和产业融合作为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

四是坚持锲而不舍的态度。武隆旅游发展27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都下定决心发展旅游,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地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手抓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到底。

五是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始终秉承“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最大的资源”的理念,心怀敬畏爱护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江河溪流,落实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案例点评

武隆立足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把山区变为景区、田园变为公园、农房变为客房、产品变为礼品,实现了“旅游做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能脱贫致富”的宏伟目标。

| 来源:中国旅游报

|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2320015 ICP备案:渝ICP备11006838号-1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