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气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颗粒物,主要防治措施如下:选用质量合格、符合国家质量检验标准的低污染环保型材料;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减少影响时间;加强通风。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本扩建项目施工期对外环境影响小,尚可接受。
运营期食堂油烟废气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经烟囱引至食堂综合楼楼顶排放;生物安全柜气溶胶高效过滤器过滤处理后无组织排放;备用柴油发电机废气引至屋顶排放;污水处理设施异味通过恶臭区域加盖,自由扩散和加强绿化和定期投放除臭剂;医疗废物暂存间、危废贮存点定期消毒,加强通风;热合废气排放量极少,加强通风。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气经采取上述保护措施后,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2.地表水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依托血浆站现有生化池处理后经市政污水管网进入鸭江镇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达标后排入大溪河。
运营期采浆楼废水(包括医疗废水、生活污水、采浆楼地面清洁废水等)经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2预处理标准后通过1#废水排放口(医疗废水排放口)排放;食堂楼废水(包括食堂废水、食堂楼地面清洁废水等)经隔油池+生化池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通过2#废水排放口排放。最后进入鸭江镇污水处理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入大溪河。项目产生的污废水经妥善处理后,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3.地下水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采取防止和降低污染物跑、冒、滴、漏的措施。正常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巡检及时处理污染物跑、冒、滴、漏,同时应加强对防渗工程的检查,若发现防渗密封材料老化或损坏,应及时维修更换;厂区设置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系统以及应急事故桶。站区针对地下水、土壤污染源采取分区防控,已将站区分为一般防渗区、重点防渗区,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防控方案:简单防控区:其他区域。防控方案:地面已采取水泥硬化。一般防控区:原材料库房等,防控方案:地面应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1.5m,渗透系数K≤1×10-7cm/s的一般防渗要求。重点防控区:实验室、医废贮存点、危废贮存点、污水处理设施等,防控方案:做“六防”(防风、防渗、防雨、防晒、防腐、防漏)处理,地坪采用了定制托盘进行防渗,地坪和墙角涂刷环氧树脂漆,需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6.0m,渗透系数K≤1×10-7cm/s的要求,或者采用2mm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者至少2mm厚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10cm/s;在做好相关防渗和防护工作后,可以将其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降低至最低,对地下水影响小。
4.声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噪声经建筑隔声及距离衰减后,不会对周边声环境造成明显影响。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影响是暂时的,随施工的结束而消失。运营期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438-2008)2类标准;周边各居民点处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在采取相应措施后,本项目声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所产生的固废主要为包装废弃物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安装工程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可利用的作为废品外售,不能利用的运至市政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置,施工期固废对环境影响很小。运营期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处置;危险废物交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危险废物分类暂存于危废贮存点内,危废贮存点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要求建设,按照要求设置“六防”措施(防风、防雨、防晒、防渗、防漏、防腐),定期交由有相应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妥善处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收运及处理过程应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等相关规定,送至有相关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一般固废收集至一般固废暂存间,一般固废暂存间应设置环境保护图形的警示、提示标志,禁止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处置。本项目固体废物经妥善处理后对环境影响小。
6.土壤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采取对构筑物定期检查,防止构筑物因防渗层老化、破坏及意外等造成的土壤污染。各池体均采取防渗处理,在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措施,可有效防止土壤污染。
7.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项目运营期不存在重大危险源,根据其他站区的运行经验,类似运输过程物料泄漏、环保措施故障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火灾事故风险程度很低。建设单位需严格落实环境风险影响分析章节提出的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和岗位责任制,进行职工培训,加强了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增强风险意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降低环境风险。则项目风险事故的影响在可恢复范围内,项目环境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