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首页 | 政务公开 | 渝快办

部门街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农村委 > 工作情况

五大振兴同频精准发力 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日期:2023-01-04

2021年,我区始终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要求,精准推进“五大振兴”,迈出了乡村振兴新步伐。

产业振兴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先行,生活富裕需要产业振兴。

“我区始终把产业发展摆在首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内生动力。”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冉建波介绍。去年,我区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整合调优生态畜牧、高山果蔬、高山茶叶“三十亿级、二十亿级、十亿级”特色产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苕粉、茶叶等加工业提质发展。培育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00余家,组建新型村级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185个,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总个数230个、总产量22.37万吨,“寻味武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逐渐提升。

人才振兴大步向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要以人才做支撑,乡村发展才会更加生机勃勃。

去年,我区举办茶叶、蚕桑等技能培训7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50人;认定入库乡村振兴农村实用人才6831人,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9人,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成立产业专家组6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53人,服务村民7000余人次,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1项。定向培养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师范生20人,招募到岗“三支一扶”人员18人,推进“三师一家”下乡,组建“武隆区专家工作室”,吸纳乡村建设专业工程师31人,清华大学遴选11名研究生来武开展社会实践。

文化振兴多点开花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我区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六进六讲”等宣讲2600余场次,开展基层微宣讲3500余场次。组织开展农民丰收节、舞动巴渝广场舞展演、群众歌咏赛等文化活动,开展送戏曲进乡村156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93场,全民艺术普及免费培训班60个。表彰命名区级“公序良俗建设示范村”21个,评选“最美家庭”96户、“整洁庭院”1421户、区级道德模范10名;打造5个“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

生态振兴持续提升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要走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冉建波介绍,去年,我区优化调整生态红线面积746.73平方公里,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2公顷;农膜回收利用率88.1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秸秆综合利用率87%;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158.7亩,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0.95万亩。开展碳排放清单编制,确定碳排放配额重点排放管理单位,制定绿色金融试点方案,推动“双创”示范工程创建。监测断面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土壤、辐射等环境安全可控,森林覆盖率达到64.6%,整体环境质量居于全市前列。

组织振兴扎实推进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也是目标和保障。

去年,我区完成184个村“两委”换届工作,新一届村级班子平均年龄下降2.9岁,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上升29.6%,实现“一降一升”结构优化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区提升”行动,集中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个,创建验收基层党建“规范村”155个、“示范村”52个。开展“登门暖心”行动,组织乡、村干部“登万家门、访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登门走访群众86494户,解决群众诉求5239件。着力完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8.4%,“两委”交叉任职比例达到35%,“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落实,村规民约全覆盖修订,“三治融合”有效推进,在革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等方面卓有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